特应性皮炎病理机制及影响因素综述(一稿)

特应性皮炎病理机制及影响因素综述(一稿)

ID:18594593

大小:5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9-19

特应性皮炎病理机制及影响因素综述(一稿)_第1页
特应性皮炎病理机制及影响因素综述(一稿)_第2页
特应性皮炎病理机制及影响因素综述(一稿)_第3页
特应性皮炎病理机制及影响因素综述(一稿)_第4页
特应性皮炎病理机制及影响因素综述(一稿)_第5页
资源描述:

《特应性皮炎病理机制及影响因素综述(一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特应性皮炎病理机制及影响因素综述顾猛综述刘春霞审校(江苏省扬州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南通瑞慈医院检验科江苏南通226010)摘要特应性皮炎是一种与遗传过敏素质有关的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随着对特应性皮炎直接相关的效应细胞及效应分子,特别是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及其表达的细胞因子的深入研究,逐步明确了这些效应细胞及效应因子在特应性皮炎炎症过程中迁移、聚集、局部数量增多的机制,以及各细胞、细胞因子和各趋化因子之间相互作用

2、的关系。关键词特应性皮炎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角质形成细胞细胞因子趋化因子效应细胞与AD1.肥大细胞(mastcell,MC):MC在特应性皮炎(atopicdermatitis,AD)皮损处数量增多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MC前体细胞产生过多,局部MC增殖增加而凋亡减少,以及MC受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吸引向炎症局部迁移增加有关。AD患者体内具有一系列MC激活,参与AD发病的证据,如外周血总IgE、特异性IgE升高并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MC特异性介质类胰蛋白酶、9α-llβ前列腺素F2在AD患儿尿中显著升高

3、;AD患者尿中白三烯E4显著升高,可以反映AD病情[1]。Fischer等[2]实验表明,表皮内丰富的MC是潜在血管生成刺激因子,通过新生的血管,炎症细胞以及补体抗体成分被输送到表皮,参与机体防御环境中抗原物质,在AD中则起到维持慢性炎症的作用。瘙痒是AD的基本特征,最新的研究表明,定居在无髓鞘C型神经纤维处的活化真皮MC能直接诱导瘙痒感觉的产生并引起搔抓行为。MC类胰蛋白酶通过激活G蛋白耦联受体蛋白酶活化受体2,转换瘙痒知觉,并且同时介导神经肽释放,后者又通过神经激肽受体活化MC,引起正反馈效应放大瘙痒感觉引起搔抓行为。MC除直接参与

4、AD发病之外,还通过与周围其他炎症细胞相互作用而间接影响AD炎症转归。嗜酸粒细胞通过炎症介质、胞内蛋白酶等参与AD炎症反应。嗜酸粒细胞释放的干细胞因子、神经生长因子有助于MC存活和活化;其主要碱性蛋白通过IgE方式诱导MC释放组织胺和前列腺素D2[3],反过来活化MC又释放介质加速嗜酸粒细胞聚集、活化和存活,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来源于MC的IL-1、IL-3、IL-4、IL-5、IL-13、肿瘤坏死因子(TNF)-α、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以及趋化因子IL-8、嗜酸粒细胞活化趋化因子、RANTES、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等具有调节嗜酸

5、粒细胞功能的作用,通过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核因子-kB信号途径,引起嗜酸粒细胞以自分泌粒-单核细胞克隆刺激因子的方式增强其存活。MC通过自身分泌的IL-1β、IL-4以及TNF-α与内/表皮细胞发生相互作用,使后者表达嗜酸粒细胞活化趋化因子吸引嗜酸粒细胞浸润到局部。因此,MC被认为是IgE介导的炎症反应以及嗜酸粒细胞浸润的放大器。MC和嗜酸粒细胞之间的双向调节作用使得AD炎症迁延。此外,MC还能与成纤维细胞发生相互作用,刺激该细胞产生大量的细胞外基质,促成局部纤维增生,甚至组织重构。T淋巴细胞通过MC及其释放细胞因子,起到间接或者直接

6、调节嗜酸粒细胞功能的作用。Shakoory等[4]提出T细胞-MC-嗜酸粒细胞轴概念。MC能够提呈抗原给T细胞,来源MC的一些细胞因子能够增强Th2亚型发育。Th2细胞活化后释放IL-4、IL-5能够调节MC表达更多组织胺、白三烯以及IL-5、IL-13、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TNF-α以及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这些细胞因子又能大量活化嗜酸粒细胞。2.T淋巴细胞:AD是一种皮肤慢性炎症,T淋巴细胞在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T淋巴细胞通过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在AD发病机制中起免疫调节作用。CD4+细胞按产生的

7、淋巴因子不同分为Th1和Th2两大功能亚群,Th1细胞主要产生IL-2、INF-γ等,Th2细胞主要产生IL-4、IL-5、IL-6、IL-l3等。AD患儿存在Thl/Th2亚群功能失衡,主要表现为Th1亚群功能低下,Th2亚群功能亢进[5]。Th2细胞产生的IL-4、IL-5可诱导B细胞合成分泌IgE。INF-γ由吞噬细胞和活化的T细胞分泌调节免疫反应,最重要的是诱导Th0细胞向Th1转化,通过抑制IL-4的产生而对抗Th2细胞的功能。3.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AD患者皮损处存在两种髓样DCs(myelo

8、iddendriticcell,mDC)亚型,即朗格罕氏细胞(LangerhansCells,LCs)和炎症性树突状表皮细胞(InflammatoryDendriticEpidermalCells,基金项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