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phor in usage

metaphor in usage

ID:18737074

大小:78.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9-21

metaphor in usage_第1页
metaphor in usage_第2页
metaphor in usage_第3页
metaphor in usage_第4页
metaphor in usage_第5页
资源描述:

《metaphor in usage》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应用中的隐喻摘要本文旨在研究隐喻在使用中的模式。作者从英国国家语料库选取4篇文本摘要作为样本,每篇字数约为4,7000,并在有隐喻的地方进行了标注。在PragglejazGroup(2007)影响下发展而来的高度精确的隐喻识别过程的基础上,五位分析家对语言学隐喻数据进行收集。本文一部分是对这一识别过程数据和可行性的报告。数据分析显示,一般情况下,在这些语料中每7.5个词汇单元里有一个会与隐喻有关系,这种隐喻被定义为概念结构中潜在的跨域映射。分析还表明,语篇中隐喻表达的主体包括使用不明显的隐喻而不是明喻。最终,与隐喻相关的词汇

2、在此4篇语域中的的分布差别很大,分别为:学术文本18.5%,新闻16.4%,小说11.7%,会话7.7%。通过对这些语域系统的对比的研究,出现了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的其他方法关系的新问题。关键词:英国国家语料库构成设计部分,隐喻,隐喻识别,文本注释,语域,明喻1.介绍1.1.认知语言学隐喻的基本问题由LakoffandJohnson(1980;cf.1999)提出的认知语言学隐喻方法不仅对认知语言学自身作为一门语言学派别的发展很重要,并且也影响了与隐喻研究相关的其他学科,包括哲学,诗学,心理语言学,心理学,语篇分析,交流研究以及

3、人类学(e.g.,Gibbs2008)。关注语篇中的隐喻对实现认知语言学构建以应用为基础的语法是非常重要的,在这种语法当中,词汇因素及其他词汇语法结构可以被“思维中”的隐喻或者是认知所驱动。然而,此研究项目同样是非常具有争议性的,关于涉及使用中隐喻的中心认知语言学原则的基本性的问题已经被提出,此处仅列举最为熟悉的出版书籍,比如来自Steen(1994),Chilton(1996),CameronandLow(1999),Eubanks(2000),Cameron(2003),Charteris-Black(2004),Kol

4、ler(2004),Musolff(2004),Deignan(2005),Caballero(2006),StefanowitschandGries(2006),Steen(2007),CienkiandMüller(2008),Müller(2008),Semino(2008),andMusolffandZinken(2009)等。三个问题值得关注。第一个问题涉及一种关系,关系的一方面是正在进行的心理过程以及它们的产物,另一方面是被分析为符号或者标志的语言学形式或者认知结构。要解决的问题是,在认知语言学中,被分析为语言学

5、和语篇认知结构中的隐喻性的东西不一定在人类口语和认知行为中有一一对应的心理过程反射(e.g.,CameronandLow1999;Charteris-Black2004;Gibbs2006;Steen2007;Müller2008)。语言结构中的隐喻并不总是直接地被当时进行的思想过程所驱动。而且,这些过程仅仅是和短期的描述表现的生产、接受、互动语篇过程有关。隐喻和这些语篇过程的关系是如何和长期的心里语言学过程,比如语言的习得、保持、遗失联系起来是更加复杂的问题。整个问题对隐喻的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方法可以被看做是相似的或

6、者截然不同的方式是有影响的;许多心理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已经大声宣称他们和认知语言学中将隐喻作为思想的观点相分离,可以参考Steen(2007)andGibbs(2008)书中的一些例子和引文。另一个问题不得不处理隐喻在使用当中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变化。一些语言使用者认为是隐喻的东西在其他语言使用者看来不一定是阴郁的(e.g.,Shore1996;Cameron2003;Kövecses2005;Steen2007)。认知语言学认为,因为许多人类经验中持续的参数,我们的思想和语言的某些隐喻性对所有人而言大致上是一样的;这个观点非常

7、重要,令人激动,但是,当涉及到观察使用中变量的时候,它就变得不是那么理想化。即使语言学形式在许多文本使用当中都是相同的,这并不意味着对具体的参与到各种各样的隐喻使用情境中的个人而言,它们的功能都是一样的。这一问题影响到认知语言学方法可以被认为是同社会心理学,语篇分析心理学以及文化心理学一样的。同样,在这里应该指出的是,来自其他领域的,大多数是因应用语言学而出名的许多学者,已经再一次将他们从语言使用者不同组中隐喻的统一角色中抽离出来。第三个问题涉及语言学形式和隐喻自身的认知结构之间的确切的关系。要解决的问题是概念隐喻充分、准确

8、的识别和分工,或者甚至是更缺乏系统性的跨域的映射,与某种情境下的事件或者文件中的具体的语言学表达关系(e.g.,Cameron2003;Ritchie2004;Steen2007)。关于区分概念隐喻中竞争变量或者替代物的基本性的问题已经被提出。而且,它们复杂或者主要的特性还尚不清晰。在会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