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藏经洞的千古一叹

敦煌藏经洞的千古一叹

ID:18988466

大小:2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9-26

敦煌藏经洞的千古一叹_第1页
敦煌藏经洞的千古一叹_第2页
敦煌藏经洞的千古一叹_第3页
敦煌藏经洞的千古一叹_第4页
敦煌藏经洞的千古一叹_第5页
资源描述:

《敦煌藏经洞的千古一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敦煌藏经洞的千古一叹  1900年,中国农历的庚子年。  这年夏天,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仓皇向西逃亡。  此时,远在西北方的敦煌大漠之上,一个姓王的道士正靠着化缘得来的收益,虔诚地对石窟修修补补。  这里是他的王国,皇城里的祸乱并未给他带来任何影响。一天清晨,天气微凉,他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石窟附近,心满意足地欣赏着这个刚刚清理完流沙的庙室。  庙室里破损不堪的泥像,让王道士心疼不已,他命人把一尊新的塑像装配在了庙室的台座上。这时,他注意到墙面上有一道裂缝,里面竟透出一道微弱的光。泥墙很快就被推倒了,当飞扬的尘土渐渐散落,所有人都惊呆

2、了。借着微弱的光线,王道士看到这个只有10多平方米的洞窟内堆满了高达数尺的经卷、印本、画幡和许多精美的铜佛,一时间他竟感觉有些手足无措。  藏经洞就这样偶然地被发现了,这一天是1900年6月22日。  王道士也许并不知道,这一天偶然的发现会改变他自己,乃至中国学术的命运。  王道士的虔诚与辛勤  “看起来他是一个很古怪的人,非常胆小怕事,还不时流露出一种令人讨厌的狡猾表情”,初次见到王道士,斯坦因这样评价。  这个已经在历史上留下骂名的王道士,是湖北麻城人,大约出生在1850年,小的时候曾读过几年书,后因家乡灾荒而外出逃难。1875年以后

3、他在甘肃西部的肃州(今酒泉)当兵,退伍复员后就地出家当了道士。后来,他离开师傅向西云游,大约在1899年前后来到敦煌,慨然叹曰:“西方极乐世界,其在斯乎!”他从此就在这里住了下来。  此时,窟前有三所寺庙,即上、中、下寺,上、中两寺都被西藏的喇嘛占据,人生地不熟的王道士只能在以千佛洞为主体的下寺住下,以化缘募捐、收香火钱、超度亡灵做法事等方式作为生活来源。光绪年间,像王道士这样依附佛教、寄居佛寺的做法,在肃州、安西、敦煌一带是很普遍的。在当地站稳脚跟后,王道士开始着手改善居住环境。曾采访过王道士的盖英群在《戈壁沙漠》一书中说,“他把山上的

4、水引到一条水渠中,这条水渠沿着悬崖峭壁的底部流淌。他还在水渠的边上种植了一排排的小杨树,极为小心翼翼地照看着这些小杨树”。王道士种的这些杨树,几十年后都长成了参天大树,荫护了几代莫高窟人。他还“积卅余年之功果,费廿多万之募资”,逐步整修了破损的洞窟,并将其中的一小部分改造成了道教太清宫,使“佛像于焉庄严,洞宇于焉灿烂”。但是,王道士的做法也造成了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洞窟间的隔墙被打通以方便往来,许多佛像也被改造成了道教灵官。  经过王道士的一番努力,其所在的下寺势力逐渐壮大,与喇嘛的上寺、中寺逐渐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后来发现的藏经洞就是

5、在他的管辖范围。  莫高窟由于地处鸣沙山下,其底层的石窟逐渐被从鸣沙山吹下的黄沙掩埋。19世纪末开始,在敦煌商人戴奉钰的倡导下,许多信众集资出力,进行了历时9年、规模浩大的莫高窟修复工程。初到莫高窟的王道士便积极参与进来,而他负责清理的石窟,主要就是下寺的“三层楼”。  “三层楼”是当时的人对莫高窟第16窟、第365窟、第366窟的统称,原称“三层洞”,王道士在清理流沙的过程中,意外发现的藏经洞就在第16窟的甬道北壁上。  敦煌的民间绘声绘色地流传着发现藏经洞的另一种版本,被张大千和谢稚柳记录了下来:王道士在请人清理完16窟甬道的积沙后,

6、雇用杨某为文案,冬春间抄写道经以供发售。在炎热的夏天,杨某在16窟甬道内找了个清凉的地方伏案抄经,抄到疲惫或空闲时,就用芨芨草杆点火吸旱烟,为图方便,他总是把燃烧剩下的草杆插入墙缝。某天,他把草杆插入墙缝,谁知越插越深,用手一敲,墙壁竟发出了空声。杨某立刻告知王道士,并在众人的合力之下,推倒土墙,发现了已封存上千年的藏经洞。  藏经洞封闭之谜  藏经洞是敦煌研究院今编第17窟,位于第16窟甬道北壁上,内部空间很小,窟内地面近于方形,四壁向窟内略倾,除去低坛占去的空间,可利用的空间约有19平方米。这个狭窄的“黑洞”里面堆满了无数的白布包,每

7、个布包中裹着十几卷古老文书,有的布包下还有绢幡佛画,以及古代木刻印刷品、铜木法器等,以致两个人同时挤进去都有些困难。  这座蕴藏着中华文明巨大能量的洞窟,包含着5万多件记载着宗教、历史、文学、艺术、地志、民俗等十四个方面的重要文物资料,文献种类约5千种,堪称是一部中国古代的“大百科全书”。这些资料的时间跨度600多年,历经十六国、北魏、隋、唐、五代、北宋等各代,除汉文以外,还有吐蕃文、回鹘文、突厥文、于阗文、叙利亚文、西夏文和少量的法卢文、梵文、粟特文、蒙古文等十几种文字,有些还是早已消失了的古国“死文字”,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

8、、宗教、民族、经济、政治、艺术、科技提供了数量极其巨大、内容极其丰富的珍贵资料。  藏经洞原为一个叫洪(biàn)的名僧的禅房,在他圆寂后,弟子把他生前的禅房改建成了纪念他的影堂。这个纪念洪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