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美学毕业论文 “和谐美”思想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美学的选择

哲学美学毕业论文 “和谐美”思想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美学的选择

ID:1904858

大小:31.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1-13

哲学美学毕业论文 “和谐美”思想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美学的选择_第1页
哲学美学毕业论文 “和谐美”思想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美学的选择_第2页
哲学美学毕业论文 “和谐美”思想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美学的选择_第3页
哲学美学毕业论文 “和谐美”思想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美学的选择_第4页
哲学美学毕业论文 “和谐美”思想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美学的选择_第5页
资源描述:

《哲学美学毕业论文 “和谐美”思想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美学的选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哲学美学论文题目:”和谐美”思想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美学的选择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在美学中,“和谐”既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又是一个当代的话题,但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接近它,从而产生了对“和谐”的不同理解。一、古代人论“和谐”与“美”一般说来,古代欧洲人的和谐观,主要建立在对形式作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门罗·比厄斯利曾写道,“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柏拉图与苏格拉底之前,比任何人都更加接近于为音乐这门艺术勾画出一种美学的理论”。这种美学理论的本质,

2、就是“和谐”。这时,“和谐”是从数学的意义上来理解的。比厄斯利接着说,毕达哥拉斯学派从“绷紧的弦的长度与它们的振动所产生的音高间的关系,或者换句话说,长度的比例与它们相应的音程间的关系”发现了音乐和谐的一些规律。后来,这种规律被扩展到视觉图像上。柏拉图谈到了数学上的度所形成的部分与部分间的理想的比例,谈到“度、比例的性质总是……构成美与优秀”。斯多噶学派论述了人体的美在于肢体间相互比例以及它们与人的整体间比例的观点,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中讲到了建筑美的思想,此外还有黄金分割,以及其他各种对几何图形美,对线条美的追求。这种思想统治了欧

3、洲几千年,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这种观点仍占据着主导地位。阿尔贝蒂就曾写道:“我将美定义为各部分间的和谐,在一切物体之上,只要有美,就以这样的比例和关联结合在一起,只要增一点、减一点或改变一点,就会变得不美。”波兰美学家塔塔凯维奇将这一传统理论称为西方美学的“大理论”。他写道,“古代所形成的美的一般理论宣布美存在于各部分的比例之中,准确地说,存在于各部分的比例和安排之中,更为准确的说,存在于各部分的尺寸、性质和数量,及其相互关系之中”。欧洲人的这种和谐观,既可在感觉上得到验证,又具有强烈的理性主义色彩;或者说,和谐美可以造成感官的快感,

4、又可用数学的方法来分析。与欧洲人的“和谐”观不同,古代中国人的和谐观,从一开始就具有“相反相成”的含义。《左传》中讲“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五味、五色或五声相混合,但又不过度,就有了“和”。这里,尽管也有对量的关注,但主要强调的却是不同质的事物间共存和相互依赖关系。这里的量,只是一种感觉上的不过度,并不是可用数学手段来测量的量。《易·乾·彖》中有“保合大和,乃利贞”的句子,将自然之和与因之而动的人事之和结合起来。《易》所具有的”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思想,也是和谐理想的体现。孔子将“和”与礼制和政治教化

5、联系起来,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到了《乐记》这一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完整的音乐美学论文中,“礼”主别异以形成封建等级制度,“乐”主和同以促成不同等级的人和谐相处,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乐记》提出,“仁近于乐,义近于礼”,“和”与人的内心情感,与万物的运动,与音乐相关,而“异”则与外在的规则,与万物间的差别,与礼相关。《乐记》还提出,“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暗示着一种“乐”与“物”的感应关系,将音乐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联系起来,功成之盛世作乐,而盛世之乐又能移风易俗,起教化作用。二、近代人的“和谐”观近代社会所形成的

6、各种分工所造成的人群的分化,现代学科的建立和学科间的分化,哲学上的理性和实证精神的发展,这些都被人们划归到一种启蒙现代性的概念之中。如果说古代人用礼来标志封建的等级制度,并将之固定的话,那么,近代社会的这种人群的分化则是由经济力量形成的。与这种经济的力量对社会的构建相对立而又对它起补充的力量则是审美理想。1735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提出“美学”这个概念,并提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感性认识的完善。他的意思是要承认独立于理性之外的感性认识的存在权利。在他那里,感性成了理性的对立物和补充。他所设定的这种感性的独立性,注定要在以后的德国古典美

7、学中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一个现代美学体系是由康德在写于18世纪末的《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建立起来的。康德论证了“审美无利害”的思想。审美不依赖于概念、没有功利目的,但审美能力又是人所共有的。没有目的和概念的对象却能够使人们共同感兴趣,心不存利害关系,只是由于喜欢而去看去听,这是他为自己出的一个难题。正是从这个难题的解决中,可以见出他在美学上的独创性。康德用知解力与想象力这两种主观能力之间的和谐来解释,面对审美对象,人的这两种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于是产生了愉悦之感,这是审美快感的本质。康德很幸运,他的那么晦涩的理论,竟然无须等很多年就立刻有

8、了一位响应者,这就是席勒。席勒所抓住的,正是康德思想中对和谐的追求。席勒将不同感官的能力之间的和谐转化为在行动中人的不同冲动之间的和谐,这就是他所谓的“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和谐,由此产生一种他所谓的“游戏冲动”。这种“游戏冲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