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文化读后感

餐桌上的文化读后感

ID:19050776

大小:15.4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9-28

餐桌上的文化读后感_第1页
餐桌上的文化读后感_第2页
餐桌上的文化读后感_第3页
资源描述:

《餐桌上的文化读后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餐桌上的文化读后感  餐桌上的文化读后感  国历代名士中,我最喜爱的一个群体是“竹林七贤”,喜爱的原因很简单,文人自古不爱抱团,多故作清高,像李白、杜甫这样的好基友,并不算多,况且“人多了乱,龙多了旱”,7个人能喝到一块去,以喝酒、纵歌为最大乐趣,堪称奇迹。7人当中,嵇康是安徽宿州人,阮籍是河南尉氏人,王戎是我老乡,山东临沂人……这哥几个是怎么聚到一块的,详细情节不得而知,但怎么分的大家都知道,因为政治分歧,他们闹掰了。所以竹林七贤带给我们的教训就是:好好吃饭,别谈政治。  中国人喜欢扎堆吃饭,这事儿是

2、从皇帝那儿开始的。皇帝请吃饭是顶层的聚会,竹林七贤的吃饭是古代中产阶层的抱团,其实在中国民间,集体吃饭更是一种传统、一种文化。久远的不说了,在我童年时,1980年代前后的农村,邻里之间就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饭香,谁家蒸了白馒头,谁家包了韭菜鸡蛋馅的水饺,谁家炖了一锅令人馋掉牙的下水,在空气里随便闻一闻就知道。  孩子们的鼻子最灵,发现空气里有不一样的香气,循着味儿就过去了,别人家的看家狗都撵不走。多数时候谁家饭好吃,就在这家就地解决了肚子饿的问题,少数时候,邻居们是会端着碗把好吃好喝的送过来的。要是平时

3、在吃饭方面有迎来送往的交情突然中断了,那一定是两家发生了深仇大恨。  我记忆中最美的味道,当属奶奶做的“布袋饭”。所谓“布袋饭”,就是在家里大锅煮粥的时候,用布袋子装半袋子米,在粥里煮。粥煮熟的时候,稀薄稀薄的,大人们喝稀粥,吃咸菜,啃煎饼,小孩则去分享那袋子“布袋饭”。虽然从来没独吞过一整袋子的“布袋饭”,总是要与弟弟妹妹们一起来瓜分,但几个孩子一起,小心翼翼地去体会米饭的味道,已经永远地写进了童年的美好回忆。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故人具鸡黍,邀我至

4、田家”“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中国的饭局,充满了仪式感,被提炼出来那么隽永的文化味道,也灌注了如此众多的情感元素。互联网让年轻人变成了一个个孤独旋转的个体,饭局文化也变成了人手一个手机刷朋友圈、抢红包,好好地吃顿饭,居然变成了一件难事。  有时候真想穿越到古代,或者回到30多年前的童年,体会一下吃饭作为一个盛大节日的味道啊。  餐桌上的文化读后感  今天,我和妈妈共同阅读了一篇美文----《餐桌上的答案》,颇有感慨。  文章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在“我”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每隔半个月才吃一次

5、肉,而邻居家则天天都吃肉。于是,我问妈妈为什么他们天天都吃肉。妈妈把我带到了一个建筑工地,带我打了一天工,赚的20元钱,买了肉吃。这是,我才恍然大悟,知道了邻家的餐桌上的答案。那年我11岁。  一个11岁的孩子都懂得了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那比他大的我们呢?可以说是娇生惯养,养尊处优,不懂得生活的艰辛、困苦,只会享受,还和父母耍性子。我想起爷爷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你们这代人啊,没有什么你们想做做不到的,只有你们想不到的。”不错,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但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更要接受生活的磨砺。要

6、知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冷来”。只有这样,我们以后才可以为祖国、社会多做贡献。况且没有付出,哪往返报?哪来什么享受生活、享受世界?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值得敬重的人,她既慈爱又教子有方,让孩子通过实践懂得了人生真谛。今天,又是一个非凡的日子----母亲节。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一样的爱孩子,一样的为孩子无私奉献。祝妈妈您节日快乐!这十几年来您辛劳了!  生活中的快乐是来之不易的,只有付出相应的劳动,才可以的到相应的报偿。让我们接受生活的磨砺,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