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上古声调研究

浅谈上古声调研究

ID:19178457

大小:18.19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9-29

浅谈上古声调研究_第1页
浅谈上古声调研究_第2页
浅谈上古声调研究_第3页
浅谈上古声调研究_第4页
浅谈上古声调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上古声调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上古声调研究  自南朝周颙、沈约等人提出“四声说”,汉语的声调就成为历代诗人和学者所关注的一个问题。声调在中古时期被发现,之后的韵书也多以四声分卷,中古时期四声的存在、调类和汉字四声的归属已然清楚。但在声调还没有发现的上古时期,先秦之前,汉语的声调是否存在及其存在的状况又是怎样?对于此一问题,清代及近现代的学者做过不同的论述,各家自成己说,聚讼纷纭。站在后人之慧的立场,我们对各家学说予以梳理评述,以助益现在对于上古声调的研究。  一、清代及清以前学者的观点  古无四声说  对上古声调,首先进行研究的是明朝的陈第,他在《毛诗古音考》中提出“四声之辨,古人未有,中原音韵,此类实多”,“四声之

2、说,起于后世,古人之诗,取其可歌可咏,岂屑屑毫厘若经生为邪”。可见他是主张古无四声的,他之所以提出古无四声,四声是起于后世,是因为他看到《诗经》用韵,多是“仄以承平”异调相押的现象,而得出的结论。  古有四声说  顾炎武在《音学五书·音论·古入四声一贯》中提到“四声之论虽起于江左,然古人之诗已有迟疾轻重之分,故平多韵平,仄多韵仄。”“其重其疾,则为入为去为上,其轻其迟,则为平”由此可见在顾炎武看来古有平上去入四声的。他的这个观点是在观察了大量古代诗文用韵情况后得出的。上古诗文一般情况下“平多韵平,仄多韵仄”,互相压韵的字声调相同。  顾氏在指出古人“平多韵平,仄多韵仄”的同时,又指出“亦有不

3、尽然者”他也注意到其中的变例,面对这种情况顾氏提出“通为一韵”。所谓的“通为一韵”是说韵脚属于四声相承的篇章,以该章一个或几个韵脚的声调为基准,其他不同调的字转入这个基准调。一如顾炎武在《音学五书·音论·古入四声一贯》所说“而上或转为平,去或转为平上,入或转为平上去”这样就出现字在韵中无定调,会走向古无四声的境地,所以他在《诗本音·周南·葛覃》“言告师氏”下说“古无平上去入,四声通为一音”这种语言相对于他的整个声调理论来讲有些极端,没有四声哪里还有所分析的“通为一韵”呢,或许顾氏对于古代汉字有无固定的声调,本身也不确定。  江永也主张古有四声的存在,他注意到上古诗文互相押韵的字,大部分情况下

4、声调相同,因而他提出:“平自韵平,上去入自韵上去入者联盟恒也。”同时,他也指出:“亦有一章两声或三四声者。”“随其声讽诵咏歌,亦有谐适,不必皆出一声,如后人诗余歌曲,正以杂用四声为节奏,《诗》何独不然?”可见江永主张四声可以通押。  顾炎武、江永虽主张古有四声,但他们又提出“四声一贯”和“四声通押”所以有的学者把他们归为古无四声派。明确提出古有四声的是江有诰和王念孙。  江有诰认为古音有四,他在《再寄王石臞先生书》中说:“有诰初见亦谓古无四声,说载初刻凡例。至今反复细绎,始知古人实有四声,特古人所读之声与后人不同。”他的《唐韵四声正》就是搜集上古调类与中古不一致的字进行辨析的。  王念孙的看

5、法与江有诰大致相同,他在复江有诰的信中说:“接奉手札,谓古人实有四声,特与后人不同……与鄙见几如稃鼓相应……顾氏四声一贯之说,念孙向不一为然……”可见他也是主张古有四声的。  古无入声说  孔广森山东曲阜人,他从自己的乡音出发,认为古无入声。他在《诗声类》中说:“案周京之初,陈风制雅,吴越方言未入中国,其音皆江北人唇吻,略与《中原音韵》相似,故《诗》有三声而无入声,今之入声于古皆去声也。”他认为入声创自江左,是沈约等人发明的。  古无去声说  段玉裁关于声调的说法在他的《六书音韵表一·古四声说》中表述的很清楚:“古四声不同今韵,犹古本音不同今韵也。考周、秦、汉初之文,有平、上、入,而无去,洎

6、乎魏晋,上、入多转而为去声,平声多转为仄声,于是乎四声大备而与古不侔。”可知段玉裁是主张周秦时期有平上入声的存在。他又有这样的论述“古平、上为一类,去、入为一类,上与平一也,去与入一也,上声备于三百篇,去声备于魏晋。”由这段话可看到段玉裁对声调的演变的认识,有两个声调到《诗经》时的三个声调再到魏晋时的四个声调。在《答江有诰论韵》中阐述的更加详细,他指出“古四声之道有二无四,二者,平、入也。平稍扬之则为上,入稍重之则为去。古平、上一类也。抑之扬之,舒之促之,顺逆交递而四声成。”我们用图例表示如下:  古有平入二声说  黄侃认为古无上、去,只有平、入两类。其《音略·略例》云:“四声,古无去声,段

7、君所说,今更知古无上声,惟有平、入而已。”黄侃的主张是发展其师章太炎的说法,章太炎认为:“古平、上韵与去、入韵截然两分;平上韵无去入,去入韵亦无平上”。章太炎是认为古四声,分为平、上与去、入两类。  古有五声说  王国维主张古音有五声,在他的《五声论》中明确提出:“古音有五声,阳类一与阴类之平上去入是也。说以世俗之语,则平声有二,上去入各一,是为五声”。平声有二是指阴阳两类,阳类是《广韵》中有入平声,阴类是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