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旭锻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观后感

戴旭锻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观后感

ID:19353836

大小:34.06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10-01

戴旭锻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观后感_第1页
戴旭锻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观后感_第2页
戴旭锻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观后感_第3页
戴旭锻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观后感_第4页
戴旭锻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观后感_第5页
资源描述:

《戴旭锻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观后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戴旭锻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观后感  读戴旭《锻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这是一段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的历史启迪。下面聘才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戴旭锻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观后感  甲午战争是朝廷的战争,败在一个私字,私则弱,弱则败;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战争,胜在一个公字,公则强,强则胜。  反思甲午战争失败的文章汗牛充栋。但我认为晚清中国最根本的败因是在“心”上。晚清中国不是被战败的,而是被吓败的。一个大国被小国吓败,这才是是真正令中国万世蒙羞的地方!  甲午战争几乎每一个阶段,从国力和军力等硬指标上看,清朝都有战胜日本的条件。

2、琉球外交事件初起,清朝有先发制人,除患于未然的战略机遇;战争初起,清朝可集中海军主力主动出击直捣长崎,回头兜击日本舰队。陆军守平壤,大军入朝决战全歼日军;第二阶段,日军进攻辽东,清军可坚守大连、旅顺,北洋海军主力尚存,可抄后路,陆海夹击。即使五战尽墨之后,清朝还有坚守北京城,以待勤王之师,聚歼日军于东北、华北之间,同时外交策俄断日后路,或迁都再战的全胜选择。但是,它一次机遇也没有抓住,惶惶奔逃,匆匆认输。  由于日本所提《马关条约》条款过于苛刻,当时朝野多主张拒和、迁都、再战。为什么清政府不敢继续和日本打下去?一是辽东祖宗陵地已在敌手,怕遭羞辱,

3、内心已恐;二是北京经营多年,有着无数的珍宝,怕再遭蹂躏;三是经历天平天国“誓杀清妖”,清廷对深入汉地心有余悸,迁都怕生不测。都是心病!权衡再三,赔款割地,负担是全国人的;迁都再战,损失的却是朝廷自己的珍宝,甚至有可能是朝廷本身。于是同意接受强盗的勒索!  此时的李鸿章,在大办洋务中发了大财,留美的洋务要员容闳说李“绝命时有私产四千万两以遗子孙”,其中相当数量的银子还存在“日本茶山煤矿公司”,他害怕继续与日本开战,自己的劣迹被揭露,于是不顾当时朝议和千秋骂名,上下其手,力排众议签下合约。李鸿章就是晚清统治阶层的缩影,它身上折射着的就是王朝颓废的死光

4、。  在反思甲午战败的文章中,有关于北洋舰队装备落后,没有速射炮等说法。这个理由即使成立,也只能为甲午战争中黄海一战的不分胜负做解释。可是,另外四场陆地战役惨败怎么回事?  由六十余座炮台要塞群构成的旅顺口和大连湾防御体系,因地势险要,火力强大,被称为东方直布罗陀。即使清军在所有的地方都战败,它也应该在这里赢得一场绝对的胜利。  但是,清军总共只打出2发炮弹。主将早就弃阵而逃,士兵也都弃枪而散!一百多门崭新的克虏伯大炮、二百多万发炮弹、三千多万发子弹全部成为日军不战而胜的战利品和进攻中国的利器!  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而清朝内部也迅速

5、分化,各行其是:王朝建新陆军以苟延残喘;改革者欲抛弃老政府重组新内阁;革命者想彻底掀翻体制;农民搞义和团扶清灭洋;一批知识分子成为带路党,搞报纸、刊物等新媒体,抨击时政,宣传革命。大清国意识形态一片混乱,喧嚣中新军拿起枪来,轻而易举地结果了清朝性命。  封建统治阶层的颓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精神上不思进取,生活上骄奢淫逸,贪贿无度,外交上奴颜媚骨,军事上懦弱退让,不敢主动出击,全力迎击。由此带来民风败坏,社会整体堕落。  1901年光绪在诏书中说:“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人士少......公事以文牍来往,而毫无实际。

6、人才以资格相限制,而日见消磨。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利字”。这个“私”字和“利”字的含义就是腐败。政府和军事指挥者各怀私心,不可能总是掩耳盗铃地让一线官兵同仇敌忾。官兵私心一生,于是军心瓦解,一败涂地。  这是一种中国病其根本原因是“统治阶层的颓废”,在中国古老政治肌体上引起的综合并发症: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混沌、失衡、无措、衰朽我称之为“政治植物人综合症”,病征如“眼”科:视野短浅,目光狭窄;“心”“脑”科:思维陈旧,苟且偷安;“精神”科:没有核心价值观,萎靡不振,畏敌如虎;肢体部分如官僚病:自私自利,腐败无度;文人病:文弱无

7、耻,空谈漫议;军人病:贪污浪费,惜死顾身。其他还有如富贵病贪图安逸享乐的生活;社会病全民腐败堕落等。  力由心生。心已败,何来力?  边界冲突军事失利,晚清只求战事早日结束,甲午战役就此变成甲午战争。签下《马关条约》,晚清以为日本心满意足,日本却由此生发灭华之心。  抗日战争就是甲午战争的继续。  令人扼腕的是,抗日战争开始的时候,中国政府和民众的整体精神状态居然和甲午年一般无二。  1931年,日本关东军密谋“九一八”事变。对此早有觉察的张学良却电令其部下“此时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本将要求割地赔款,东北万劫不复,宜力避冲突,以公理相周旋

8、。”  蒋介石对当时中国人精神状态的评价是:“浑浑噩噩,毫无生气。在行动中表现为好歹不识、是非不辨、公私不分。由此,我们的官员虚假伪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