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科技奖励制度

中国近现代科技奖励制度

ID:19410463

大小:26.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0-02

中国近现代科技奖励制度_第1页
中国近现代科技奖励制度_第2页
中国近现代科技奖励制度_第3页
中国近现代科技奖励制度_第4页
中国近现代科技奖励制度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科技奖励制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近现代科技奖励制度  篇一:自辩近代科技体制发展详细  中国近现代科技体制化大致经历了萌芽、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随着西方近代科技的传入、科技教育的发展、科学家群体的出现、科技活动的广泛开展、科技社团的大量涌现和中国科学社的成立,科技活动由以前零散的个人独立研究转变为有组织的集体活动,中国科技开始步入了体制化轨道。由于中国科技本身的发展需要和国民政府急需借助科技力量摆脱内忧外患困境的政治需要,成立了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确立了大学制度,并且形成了以科技奖励制度、专利制度及院士制度为内容的科技政策和管理体系。这种国家较少干预的国民政府分散型科技体制使

2、得科技活动由民间有组织的集体活动转变为国民政府时期的国家行为。后来因抗日战争,中国科技体制化过程中出现过国民政府分散型科技体制模式、伪满洲国殖民科技体制模式和陕甘宁边区科技体制模式。但由于各自的性质、特点及目的不同,它们都无法胜任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发展,从而建立一种新的科技体制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选择。通过中国科学院的建立,高等院校的调整、科技教育新体制的形成、新的科技政策的制定、新的科技管理体系的建立,中国集中型科技体制得以形成。从此,科学技术成为了一种有计划的国家事业。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科技体制的转型,中国科技体制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近代中国的科

3、技体制化进程应该是从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华开始到20世纪40年代下半叶基本完成。  这是因为:从科技体制化的角度看,科技体制化是指科技由一种自发存在的社会活动逐步形成相应管理组织、研究机构与制度法规的过程。也就是说,当科技管理组织、科学研究机构和科技制度法规这三个基本构成要素都具备时,即可认为科技体制化基本完成。  中国近现代科技体制化的历程:  第一阶段从明末清初西方科技传入中国到20世纪20年代科技社团的大量涌  现,为中国近代科技体制化的萌芽阶段,其标志是1915年中国科学社成立。在这一阶段,随着西方近代科技的传入、科技教育的发展、科学家群体逐步

4、形成、科技社团大量涌现,科技活动由以前个人独立研究的业余活动转变为科学家的集体活动。  第二阶段从中国科学社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中国近代科技体制化的形成阶段,其标志是国立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的成立与院士制度的建立。在这一时期,大学的发展使中国科技教育制度得以确立;专利制度的制定与科技奖励制度的设立则标志着(转载于:小龙文档网:中国近现代科技奖励制度)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体系的形成;国立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的成立与院士制度的建立,则标志着中国的科学技术活动上升到了国家层面上,成为了一种国家组织行为。  西方近代科技的传入  西方近代科

5、技在中国传播的初期概况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意大利人利玛窦带到中国的世界地图(((万国全图)))中国人开始了解西方诸国的情况和五大洲,知道了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  汤若望的《望远镜》较全面地讲解了光的直射、反射、折射等几何光学知识。邓玉函的《远西奇器图说》中附有《自鸣钟说》一卷,介绍了代表17世纪初年西方机械技术的最高成就自鸣钟  西方近代科技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1861年12月成立的安庆内军械所可视为中国近代第一个军事技术研究所,同时也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科技研究所,第一个科技试验工场。  1865年,曾国藩与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清代最大的近代军工

6、企业—江南制造局。  科技教育的发展  政治的直接需要催生了中国近代科技教育  洋务运动开始后,创建新型学校的热潮高涨。  一是洋务派代表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开办的北洋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广州水师学堂等。  二是大官僚盛宣怀于1895年奏请清廷批准设立了天津中西学堂,1897年又在上海创立南洋公学。  三是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成立了中国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从此开始了中国自己的高等教育。  1905年,清朝廷明令取消科举制度,正式颁行新学制,教育方面的旧樊篱不复存在,各类学校发展很快。  科学家群体的出现与科技活动的广泛开展  .科学家群体

7、的出现  主持设计、修建了京张铁路的詹天佑,  设计建成了中国第一座越江大桥—钱塘江大桥的茅以升,  创办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叶企逊。  科技活动的广泛开展  中国近代的科技活动是从翻译西书开始的,  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激起了一部分先进士大夫对科学的兴趣。  维新运动期间出现的《格致新报》、《农学报》、《算学报》等科技刊物的出现把中国近代科技推进到新的高度,  1915年9月以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为标志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使近代科技的灵魂—科学精神踏入了中国科学的殿堂。  科技社团的大量涌现与中国科学社成立  科技社团的大量涌现 

8、 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时期的化学家徐寿和他的同事们在上海  创办的“格致书院”算是科学技术学会的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