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第三章应激与应激障碍课件

精品第三章应激与应激障碍课件

ID:19492244

大小:246.50 KB

页数:59页

时间:2018-10-02

精品第三章应激与应激障碍课件_第1页
精品第三章应激与应激障碍课件_第2页
精品第三章应激与应激障碍课件_第3页
精品第三章应激与应激障碍课件_第4页
精品第三章应激与应激障碍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精品第三章应激与应激障碍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章应激相关障碍第一节概述一、刺激与反应应激(stress)一词由Selye提出,在物理学上有压力与应力的相反理解,在生物学上有刺激与反应的相反理解,由于极易混淆,后来他另创新词应激源(stressor)以有别于stress,此时stressor意为刺激,而stress意为反应。Selye当时定义应激源的本意是指能足以引起机体内稳态(homeostasis)变化的较强烈的刺激。Selye对应激的看法:应激是在某种情境下的机体反应,在应激源的作用下,导致产生一般性适应综合征反应。如果表现出这种综合征

2、,即个体被认为处在应激状态。二、应激过程与中介机制Cannon首先对应激状态进行研究,认为此时机体进人了战斗与逃跑状态: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加交感神经兴奋表现心率和呼吸加快心搏增加脾脏缩小肝糖原释放瞳孔扩大皮肤和内脏的血管收缩Selye对应激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应激应分为:良性应激(eustress):给人振奋,增强动力,带来益处。不良(痛苦)应激(distress)Selye认为,有害刺激作用于机体后,无论刺激性质如何,机体均会产生一种非特异性的“全身适应综合征”(GAS)。GAS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

3、阶段为警觉期,动员全身各系统的功能进行适应,此时,机体尚未产生适应性。第二阶段为抵抗期,机体动员全身的防御机制,抵抗的能力高于正常水平,是适应的最佳时期。刺激超强且持续存在,机体应激反应即进入衰竭期,可出现各种疾病。应激的身体反应包括:血压升高心率改变红细胞增多消化功能降低应激源主要通过对机体的以下几个主要系统产生影响而致病。(一)中枢神经系统(二)神经内分泌(三)免疫系统三、心理应激(一)主要应激源1.职业应激(1)应激源单位组织高度集中化、形式化、具体化、规模庞大、变动性小都被认为具有应激性。工

4、资待遇不公、经常调动、交流不够、任务分配不清、矛盾冲突等都是具有应激性的。拥挤、无法独处、噪音、过冷、过热等。工作中缺乏接受和承认,缺乏信任、竞争和矛盾等也可成为应激源。重复性工作。时间压抑和限制、技术水平低、责任和才能未充分利用或过度利用。2.恋爱婚姻家庭问题求偶受挫或失恋与配偶性格不合配偶长期在外或异地工作外遇分居或离婚配偶死亡家庭内部矛盾两代成员之间的关系不和子女淘气,学习成绩与表现差.考试与升学失败就业困难子女就业远离家庭婆媳不和3.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个人特殊遭遇前者包括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如

5、战争、洪水、地震、空难车祸,种族歧视、难民迁移,经济萧条等,可引起强烈的急性应激反应,或导致长期慢性的精神压抑。个体先天和后天的缺陷,如某些遗传病、精神病、难治性疾病,被虐待、遗弃、强暴,事业失败,经济破产,政治冲击与法律纠纷等,则是应激源的另一重要来源。(二)需要受挫与动机冲突人类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生理或(物质)需要与心理(精神)需要,人类生理与精神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使其满足方式日益提高,生理或(和)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是引起精神紧张、心身疾病的重要原因。(三)心理应激源的认知与评估决定个体

6、对刺激做出反应的因素除刺激的性质(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强度、个体的身体功能状况外,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个体对刺激的认知和理解.而这种认知则受个体的性格特征、价值观、知识条件、既往经历、社会支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四)心理应激状态的主要表现适度应激:提高人的注意记忆力增强思维灵活性行为敏捷有利于调动潜能增强应付能力应激状态下常表现为以下某些症状:意识状态警觉性增高,对刺激敏感,普通声光刺激易致惊跳反应。注意力分散而难于集中,易出差错。思维单一、刻板,缺乏灵活性,轻率做出决定,或思维杂乱,茫无头绪。情感活

7、动情绪不稳、易激惹、易哭泣,或表情茫然,或激情发作、嚎啕大哭,或焦虑不安、慌张恐惧,亦可出现悲观抑郁或欣喜若狂。行为动作坐立不安、震颤、小动作多,或刻板、转换动作。自主神经功能症状食欲减退,睡眠障碍、口干,尿意频繁,性功能障碍或性欲减退,月经不调,头昏头痛,倦怠乏力,慢性躯体疼痛等。焦虑、厌烦压抑、抑郁、无用感、心理疲惫、不充实感、自卑、自杀。愤怒、不满、抱怨、破坏或暴力行为人际关系不好冒险行为身体不适、少食或多食乱求医、滥用药物、烟、酒、镇静剂的用量增加。第二节应激相关障碍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

8、组由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的精神疾病。一般认为,决定本组精神障碍的发生、临床表现与病程的因素有: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社会文化特点个体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生活态度、信念及当时的躯体功能状况等。国内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1982)反应性精神病总患病率为0.68‰现患病率为0.08‰以青壮年发病多见男女性别相近国外研究表明女性多于男性一、急性心因性反应急性心因性反应常在强烈的精神刺激之后数分钟至数小时起病,大多历时短暂,可在几天至一周内恢复,预后良好,一般在一个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