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技术和纳米中药的研究进展

纳米技术和纳米中药的研究进展

ID:19536328

大小:42.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0-03

纳米技术和纳米中药的研究进展_第1页
纳米技术和纳米中药的研究进展_第2页
纳米技术和纳米中药的研究进展_第3页
纳米技术和纳米中药的研究进展_第4页
纳米技术和纳米中药的研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纳米技术和纳米中药的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纳米技术和纳米中药的研究进展纳米技术和纳米中药的研究进展*ResearchProgressonnanotechnologyandnano..herb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研究生ShanghaiSecondMedicalUniversity(上海..200025)..李..战LIZhan......指导:吴..敏Supervisor:WUMin....摘要:纵观近几年来国际和国内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发现:在药物学领域,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控制释放系统、提高药物作用的靶向性、建立新的给药途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研究给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带

2、来了新的希望。....关键词:纳米技术;纳米中药;生物医学;综述....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334(2003)01-0061-04*:上海市科委纳米专项基金资助项目(0249nm066)[作者简介]李战(1976-),男,湖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纳米中药和肺系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目前,美、德、日、英、法和我国均已将纳米技术研究列入国家重点发展的领域。纳米技术指的是在小于100纳米的量度范围内操纵原子和分子,对物质或结构进行制造的技术[1]。纳米粒径的物质具有许多新的功能和特点。正是这些功能和特点使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在许多

3、领域开拓了诱人的前景。....一、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应用....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它不断的渗透到其他学科和领域中。纵观近几年来国际和国内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纳米技术在药物不同方面的应用可能涉及到以下几点:....1.提高药物的吸收利用度....药物的吸收利用度常常受到吸收部位药物溶出速度的支配;纳米粒径的药物由于大的比表面积,增加了其暴露于介质中的表面积,促进了药物的溶解,因而可以提高药物的吸收度;纳米粒径的药物更容易穿透组织间隙,分布极广,也可以大大提高其生物利用度。例如运用纳米级粒径超微化通用装置可合成乳酸钙,用这种乳酸钙制成的钙剂经口服可有98%的有效成

4、分被人体吸收利用;而现有的普通钙剂只有30%被人体吸收[2]。....2.纳米给药系统....在生物医学领域,纳米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已经涉及到免疫分析,药物控制释放载体及介入性诊疗等许多方面[3]。目前,在药物学中,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纳米给药系统方面。纳米给药系统包括纳米粒子(Nanoparticles)和纳米胶囊(Nanocapsules)[4],它们是粒径在10~500纳米之间的固态胶体粒子;活性成分(药物或生物活性物质)通过溶解,包裹而位于粒子的内部,或通过吸附或附着而位于粒子的外部。纳米给药系统可以实现药物缓释,提高药物作用的靶向性,建立新的给药途径。....(1)

5、控制释放载体....张氏等[5]制备了硬脂酸纳米球(SA..NP),用它包裹环孢素A(CYA)制备成环孢素A硬脂酸纳米球(CYA..SA..NP),以一般CYA微乳型口服液作为对照,测得口服CYA..SA..NP在大鼠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接近80%,且达峰时间较晚,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2)提高药物作用的靶向性....药物靶向性是指药物能高选择的分布于作用对象;药物作用靶向性可以通过纳米载体完成[6]。以纳米粒子作为载体,与药物形成复合物后,根据不同的治疗目的,选用不同的方式进入体内的目标部位,达到治疗的目的。以肝脏为例,纳米粒子..药物复合物可以通过被动和主动两种方式达到靶向作

6、用。被第37卷第1期2003年1月上海中医药杂志..SHANGHAI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VOL.37NO.1JAN.,2003动方式为该复合物被肝脏的Kupffer细胞捕捉和吞噬,使药物在肝脏中聚集;主动方式为当纳米粒子的尺寸足够小,且覆以特殊的包被,该复合物便可以逃过Kupffer细胞的吞噬,靠载体表面的单克隆抗体等等物质定位于肝实质细胞,从而实现靶向性治疗。无论哪种方式,粒子的尺寸和形态是实现靶向性治疗的关键[7]。宋氏等[8]的研究表明包裹有细胞松弛素B的聚乳酸..乙醇酸(PLGA)纳米微球可以穿透结缔组织,并被靶部位的血管壁吸收,

7、证明了载药纳米微球血管内靶向治疗的可行性。张氏等[9]的研究也表明注射万乃洛韦..聚氰基丙烯酸正丁脂毫微粒(VACA..PBCA..NP)冻干粉和普通万乃洛韦于小鼠体内时前者在肝脏中的分布比后者提高了2..99倍,而肾脏分布量降低了5..46倍。....在药物作用的靶向性方面,目前对磁性载药纳米粒的研究也较多。制备含磁性物质的载药纳米粒后,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进行磁体导航,使其移向病变部位,也可以达到靶向治疗的目的。有学者[10]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