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词的英雄情结

论辛词的英雄情结

ID:19547517

大小:96.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0-03

论辛词的英雄情结_第1页
论辛词的英雄情结_第2页
论辛词的英雄情结_第3页
论辛词的英雄情结_第4页
论辛词的英雄情结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辛词的英雄情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辛词的英雄情结辛弃疾为南宋的伟大爱国词人,一生以英雄自许,或以英雄许人;其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气高天下的东坡词风,由他带到南宋发扬光大,加之当时渴望恢复的民情国事相推移磨荡,复与南渡初期张元翰,张孝祥诸家的风气相翕合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此为南北宋词坛风气转折的一大关键。稼轩词在当时已能俯视一代词风,身后亦泽被词人非止一代。在本文中,我将从(一)辛弃疾的生平(二)辛弃疾的思想倾向(三)从诗词中感悟辛词的英雄情结这三方面阐述问题。一: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114

2、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在山东金统治区,青年时期组织了两千多人马的一支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的山区起义,后参加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军中任“常书记”。次年受命奉表南归,授承务郎。后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等职,一生坚决抗金,反对投降。曾多次上书,陈述抗金复国方略18都未被采纳,历官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任职期间,打击贪官,救济灾民,颇有政绩。淳熙八年遭馋落职,退居江西上饶近二十年,其间曾两度启用,任福建,浙江安抚使等,但很快又被罢免。终以报国无路,忧愤而死。二:辛弃疾的

3、思想倾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辛弃疾思想的主导倾向,表现为对中原山河和人民的系念,对恢复统一的向往,对投降苟安主义者的极度鄙视和愤慨,他一意以统一中原为己任,那火一般的爱国热情,贯穿在他的一切言论行动中,也贯穿在他的所有文学作品中。但由于南宋统治者一贯采用妥协投降政策,使他的抱负和才能始终得不到伸展。正所谓“辛稼轩当末世之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悲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于词。”辛弃疾出生于金兵沦陷区,从小目睹百姓的苦难,金兵的残暴,青年时期就立下收复中原的志向,但朝廷苟安,

4、无意北上。主降派排斥打击爱国之士,这使得辛弃疾请缨无路,报国无门,从而唱出了“大声镗鞳,小声铿鞫,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英雄之词。下面从具体的诗词中感悟辛词的英雄情结。三:从诗词中感悟辛词的英雄情结辛弃疾词中始终充溢着一种典型情绪———英雄情结。这种英雄情结主要是由于他自身的“角色错位”导致的壮志难酬造成的。辛弃疾在人生道路上有两种“角色错位”。“一是由一位骁勇善战的18武将‘错位’为一位处理俗务的文吏,二又由一位极富才干、本可做一番大事业的能吏‘错位’为一位隐居乡间的‘闲人’。”这种“角色错位”使他一

5、生致力的抗金恢复事业付诸东流,“平生志愿百无一酬”(谢枋得《祭辛稼轩先生墓记》),英雄壮志难酬,心中难免郁积,发而为词,形成不可遏制的典型情绪。这种典型情绪充溢在他的送别词、唱和词、写景词、农村词中。具体表现为“英雄志”、“英雄气”、“英雄梦”、“英雄怨”、“英雄泪”、“英雄笑”。英雄志”是他典型情绪的核心,没有“英雄志”就没有其他几个方面,“英雄气”等都是英雄志的派生。壮志难酬,发而为气,气结胸中,化而为梦,梦又破灭,怨恨乃生,伤心至极,以致流泪,无奈之下,只有苦笑。(一)整顿乾坤“英雄志”英雄离不开

6、战场,需经历血与火的洗礼。辛弃疾的青年时代就是在火热沸腾的抗金战斗中度过,聚众两干,揭竿而起,杀义端,擒张安国。但南归之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亲临抗金一线。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只能用在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和杀赖文政,平茶商军上,这对于辛弃疾这样的爱国英雄来说是痛苦的。所以,他以词为媒介来缅怀青年时代那段匹马貂裘、英姿飒爽的喋血生涯.寄托自己“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的战斗渴望,真可谓“痛快淋漓,风雨纷飞,鱼龙百变.词坛飞将军也”。因追念少年时事而作的《鸱鸪天》就是此类词中的名篇。“壮岁

7、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妮银胡脎,汉箭朝飞金仆姑。”程千帆指出:“18不只是对早年那种战斗生活表示无限的追怀,愿意永远保持着对于它的鲜明记忆,而且还往往以想象来补充它,丰富它。”《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是在上述心情下写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首词既是辛回忆年轻时参加抗金活动的经历,又是想象中理想的战斗生活。上片由将军的营帐到整个军营再到阅兵场.塑造了一个醉中梦

8、里也不忘杀敌报国的英雄形象。“摩下炙”,“塞外声”插写热烈豪迈的军营生话.大块地吃肉,大碗地喝酒,用乐器演奏悲怆的塞外曲调,真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最后以“沙场秋点兵”结束上片。一个“秋”字道出:秋天军粮充足,马肥兵壮,正是出兵收复中原的大好时机。下片描写激烈紧张的战斗场面。“马作的卢”,“弓如霹雳”,通过古代战场上最具威慑力的铁骑和强弩。使整首词有了强烈的动感。末句却以“可怜白发生”陡然一变.由想象同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