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与唐蕃战争

疾病与唐蕃战争

ID:19623762

大小:96.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0-04

疾病与唐蕃战争_第1页
疾病与唐蕃战争_第2页
疾病与唐蕃战争_第3页
疾病与唐蕃战争_第4页
疾病与唐蕃战争_第5页
资源描述:

《疾病与唐蕃战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疾病与唐蕃战争【内容提要】在唐朝与吐蕃的战争中,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气候对双方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高山(原)反应是唐军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大非川战役和青海战役中败北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唐军始终无法对吐蕃腹地形成威胁的重要原因。而青藏高原上的海拔高程分界线——赤岭也由此成为唐蕃双方实际控制范围的分界线,唐人在近百年时间里只能据守海拔相对较低的赤岭以东的河湟谷地。吐蕃人虽然天生适应高海拔,但是却受制于高原人特有的畏热体质,在对唐朝展开进攻时往往刻意选择凉爽季节,这样就限制了其作战周期和战略主动性。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乘虚占领了河

2、西陇右,但是对唐内地的进攻却常常由于暑热导致瘟疫爆发、军事受挫,在炎热的剑南道,吐蕃的进展尤其有限。以上说明,疾病始终是影响唐蕃战争格局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关键词】高(山)原反应畏热体质唐蕃战争自古以来,疾病与战争之关系可谓深远。例如马援南征交趾,遭受“瘴疠”侵害,士卒死亡十之四五,学界更有观点认为正是他的南征给中原带回来了恶性疟疾[1];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据说是为了避免“瘴气”;英帝国靠海军争霸世界,一度却因为水兵坏血病而导致舰队战斗力急剧下降,直到1747年海军军医詹姆士·林德(JamesLind

3、)寻找到以柠檬、酸柚汁治疗的方法,才使得英帝国海上霸权得以维系[2]。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不胜枚举。笔者认为,唐朝对吐蕃的战争也是其中典型的例子。关于唐蕃战争,历来研究者颇多,对于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对唐蕃双方的影响加以研究的有康乐《唐代前期边防》[3]、王吉林《从大非川之役到中宗时代与吐蕃的关系》[4]、林冠群《由地理环境论析唐代吐蕃向外发展与对外关系》[5]等等。但是对下面这个问题研究者给予的关注并不充分——青海是唐蕃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双方拉锯般进出于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军队难道会不受

4、海拔、气候变化的影响?本文认为,唐蕃双方都受到了疾病的困扰,双方的拉锯格局很大程度上是在有意无意中服从了自然规律的安排。具体来说,唐军受到了高山(原)反应的制约,吐蕃军受到了天生惧怕炎热天气的体质特性困扰。左鹏《汉唐时期的瘴与瘴意象》[6]一文已经指出唐军在青藏高原上遭遇到的“瘴气”就是高原反应,但是由于文题所限,并没有抓住这点展开论述,林冠群先生的文章指出了吐蕃人畏热体质对吐蕃对外扩张行动的影响,但是没有谈到问题的另一个方面——高海拔塑造的独特体质束缚了吐蕃的手脚,但同时也使低海拔地区民族难以深入吐蕃腹地,本文将围

5、绕高海拔对双方的影响展开论述。一、高山(原)反应对唐军在青藏高原活动的影响高原病(Highaltitudedisease)种类繁多,主要有心脏病、肺水肿、昏迷、红细胞增多症、血压异常症、病窦综合征、神经与精神异常、缺氧性颅内高压综合征、指甲凹陷症等等。根据西藏那曲地区人民医院的统计,“每个进藏人员进到2700公尺以后,由于缺氧、低气压,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应”[7],例如心悸、气短等,海拔越高发病几率越大。主要的发病原因就是低压低氧,所以高山(原)病又可以称为“低压—低氧习服不良症”[8],也有叫做高山(原)适应不全症的

6、[9]。高山(原)反应的显著特点就是发病者主要是初上或者重返高原的世居低海拔者,而世居高原居民发病概率小。我们来看一下那曲人民医院的统计,1979年该院收治高山(原)反应患者94人,其中汉族90人,藏族4人;第一次进藏者有79人,第二次进藏者9人,第三次进藏者6人[10]。可见高山(原)反应主要危害内地赴高原者。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正是由于高山(原)反应具有这样的特点,才使得唐军在青藏高原上举步维艰,而吐蕃军队却来去自如。而且高山(原)反应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平时身体强健者不见得抵御反应的能力比体弱者更强,有时候甚至

7、比后者更容易受到某些高山(原)病的侵害,以高原肺水肿为例:“本病在高原地区患病率,国外资料为5.7~12.7%,国内为9.4%。本病男女老幼皆可发病,但以肌肉发达的男性较女性多见。20岁前后最易发生。”[11]而军队的主要组成者正是这种强壮的青年男性。至少从汉代开始我国已经有了关于高山病的记载,《汉书》卷96《西域上·罽宾》:“(赴罽宾国)又历大头痛、小头痛之山,赤土、身热之阪,令人身热无色,头痛呕吐,驴畜尽然。”大小头痛山在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西南[12],属于葱岭山脉,葱岭海拔之高众所周知,《汉书》所记载

8、的病征是典型的高山病病征。对于高山(原)反应发病原因,古人进行过各式解释,比如有中毒说[13]、鬼怪作祟说[14]等,不过最通行的还是瘴气说,例如《高僧传》卷3《宋黄龙释昙无竭传》:“登葱岭、度雪山,障气千重,层冰万里”,此处“障气”应通“瘴气”。《通典》卷190《边防典六》记载吐蕃地理时云:“山有积雪,地有冷瘴,令人气急,不甚为害。”这一说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