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资助体系下贫困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探析

试论新资助体系下贫困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探析

ID:19674629

大小:65.03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04

试论新资助体系下贫困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探析_第1页
试论新资助体系下贫困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探析_第2页
试论新资助体系下贫困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探析_第3页
试论新资助体系下贫困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探析_第4页
试论新资助体系下贫困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新资助体系下贫困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拭论新资助体系下贫困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探析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推进,贫困生规模曰益增多。XX年7月以来,我国建立新的资助工作体系,加大了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新资助体系的实施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了生活困难,但也给贫困生自我认知、自我发展带来干扰和困惑,出现社会意识淡薄、自卑自闭等人格问题,如何使贫困大学生在受资助的同时获得自我认同、全面发展,形成健全人格,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关键词:新资助体系;贫困大学生;人格培养一、解读新资助体系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成本也逐步提高,导致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多,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保证学生不因为经济困

2、难完不成学业,己成为社会和家庭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解决绝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n年5月13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XX]13号),加大资助力度,建立起我国高校新资助政策体系。新资助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提高国家奖学金标准和受助比例。用于奖励本专科学生中特别优秀的学生,每年奖励5万名,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8000元,所需资金由中央负担,受奖励学生的比例占在校生人数的%;用于奖励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面为在校生的3%,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50⑻元;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

3、。中央与地方共同设立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面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分为3000、2000、1000元三个等次;(三)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继续实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政策;(四)从XX年起,对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新招收的师范生,实行免费教育;(五)学校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学费减免、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勤工助学、校内无息借款、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六)进一步落实、完善鼓励捐资助学的相关优惠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等非营利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地方政府、企业和社

4、会团体等面向各级各类学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国家新资助体系资助形式多样,但是助学金在资助体系占有相当大比重,尤其对师范、农林类学校而言,资助比例达到将近50%,对学生的人格、价值观产生很大影响,也给很多贫困生带来一定困惑。二、新资助体系实施过程中贫困大学生容易出现的人格缺陷及原因分析人格是个体与社会互动过程中因个人特制而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思想倾向和行为风格。健全人格是指人格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和审美各要素完美统一、平衡、协调,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以及所形成的社会关联都有重要作用。特别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健全人格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形成较高的自

5、我调节能力,更好地完善小我,改造大我,不断剖析自己、反省自己、完善自我,进而造福社会。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贫困生,属于“一个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群体”。他们在大学校园里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其心理承受力也相对脆弱。新资助政策加大了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使受助学生的数量和比例都有了大幅增加,但在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名额和资助幅度比较大的助学金评定和资助过程中,这一群体曝之于公众焦点之下,要接受堂皇的评议和公众公开的评价,脆弱的心灵往往更容易出现种种问题,产生人格缺陷,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一)缺乏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容易出

6、现心理困惑。贫困大学生多数来自农村,进入城市后,他们对自己天然的不足感到“羞怯”,因家庭贫困而害怕被别人轻视,往往有着正常人难以体会的自尊要求,对他人的言行特别敏感很难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出现的各种难关,缺乏自信,抑郁孤僻,产生自卑焦虑心理。特别当助学金评定受益人数增多,需要经过公开的申请、班级评定等程序才可以取得相应资助时,触及其自尊,加剧了部分学生心理困惑,容易出现更严重的心理问题,以致成为心理负担,影响学生学业和身心健康。(二)社会责任感淡薄,道德意识匮乏,感恩意识和诚信意识缺失。接受资助的学生只享受资助不履行义务,完成学业不回报社会的现象在学生资助工作中非常普遍。这种社会责任

7、感淡薄表现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上,部分学生以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其社会行为的核心,过于注重个人需要和利益的满足,较少考虑社会需求和公共利益。新资助体系通过“以“减(免)、奖、贷、助、补””等多种方式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特别是助学金对贫困生无偿直接发放,国家发放资助时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学生应尽哪些义务,但是当国家资助学生完成学业后,应该为国家发展尽一份力。由于前资助政策没有强制规定,当前高校感恩教育不是很到位,造成部分贫困生不仅不感恩而且出现助学贷款违约等恶性失信行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