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纲论文-武汉会战的主要战果与失利原因

史纲论文-武汉会战的主要战果与失利原因

ID:19930899

大小:4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08

史纲论文-武汉会战的主要战果与失利原因_第1页
史纲论文-武汉会战的主要战果与失利原因_第2页
史纲论文-武汉会战的主要战果与失利原因_第3页
史纲论文-武汉会战的主要战果与失利原因_第4页
资源描述:

《史纲论文-武汉会战的主要战果与失利原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武汉会战的主要战果与失利原因摘要:武汉会战是八年抗战中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持续最久、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中国民党军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团结了几乎全部可以团结的力量,转移了中部的工业,贯彻了持久战和消耗战的方针,为将来的长期抗战做好了准备,但从结果上来说,本次会战以武汉的沦陷而告终关键词:武汉会战国民党军正面战场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失守后,名义上重庆成为陪都。但是,机关大部和军事统帅部却在武汉,武汉实际上成为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的中心。日本军国主义者为了征服中国,尽快结束中日战争,将“攻占汉口作战”视为“早日结束战争的最大

2、机会”。而素称“九州通衢”的武汉,是中国中部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水陆交通的枢纽,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在日本侵华军占领北平、天津、上海、太原、南京、济南等大中城市之后,武汉“隐然亦俨然为中华民族精神所寄托”①。围绕着武汉,双方展开了八年抗战中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持续最久、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最终,1938年10月24日,武汉会战以日军攻陷武汉,国军向西撤退而结束。1.武汉会战的主要战果虽然就武汉会战的最终结果来讲,中国又一座城市沦陷,而且中方人员伤亡多于日本②,从战役上看确实是失败了。但是,我军进行会战的战略意图基本上都实现了,从战略上看是取得了成

3、功。1.1大幅的消耗了日军的实力,使日军再也没有能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经历了前几次大规模会战的失败,国民党军队高层重新制定了战略目标,也就是蒋介石所说的“以空间换时间”,武汉会战前,蒋介石这样评价此次会战的战略目的“故保卫武汉之军事,其主要意义,在于阻滞敌军西进、消耗敌军实力,准备后方交通运输必要武器,迁移我东南与中部之工业,以进行西北西南之建设,盖唯西北西南交通经济建设之发展,始为长期抗战与建国工作坚实之基础”。③国民党全军把这一战略贯彻得很好,陈诚在9月16日的《武汉会战目的方针与策略指导》中再次强调;“(一)自力更生仍为我政略上最高原则,基于此

4、而产生之作战指导方针,亦即持久战与消耗战……”整个武汉会战过程中,国民党军注意保存自己的实力,“无一个整师被歼灭”④,而日军方面,伤亡在10万以上,虽然国民党军的伤亡人数更多,但是实力保存得更好。武汉、广州失守后,日军已无力继续实施战略进攻,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1.2进一步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彻底粉碎了他们速战速决的计划抗日战争伊始,日本曾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但一个松沪会战就打了三个多月。而武汉会战由于贯彻了持久战消耗战的方针,使得日本从6月3日至10月25日历时近五个月,才占领了武汉,而且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日本作为一个资源贫乏的小国

5、,如果把对华战争打成一场持久战,那么形势就会非常的不利,但在中国战场上的不如意,迫使日本改变了对华战略,日军参谋本部不得不强调指示;“以后竭力限制战局的扩大,采取紧缩持久的阵势”④。日本进行武汉会战,拥有战略与政治两重目的,政治上妄图打击中国民心、士气,压服中国投降,但是由于战略目标达不到,反而激发了中国人民必胜的决心。1.3武汉会战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整个民族的抗日情绪调动起来国民党政府于4月1日成立政治部下属主管宣传工作的第三厅,郭沫若任厅长。在第三厅的领导下,大规模的文化宣传活动一浪高过一浪地向前发展。⑤当时仅就武汉而言,抗战爱国组织就

6、多达260多个。⑥武汉会战期间,募捐献金活动极为活跃,人民爱国热情高涨,“当每个人把或多或少的金钱或物品放入献金柜或交与管理人后,脸上都浮泛着满足的笑容,心中似乎得到了无限的安慰”⑦为了保卫祖国和争取民族生存,少数民族及宗教界、海外华侨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积极行动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甚至参军参战,表现了极为可贵的民族精神。1938年4月19日,蒙藏回族联合慰劳抗敌将士代表团抵达武汉,并表示:“抗战以来,全国精诚团结……共赴国难,情形尤令人感奋……当将此种精神及中央长期抗战政策转向蒙藏回地方宣达,期唤醒全边人民,同仇敌忾,以人力财力贡

7、献国家。”⑤各党派在这一时期也精诚合作,尤其是国共两党的关系在武汉会战时期十分密切。1937年底,为了探讨国共两党在组织上的具体合作形式和确定共同纲领,由周恩来等和蒋介石协商,准备成立两党关系委员会。12月21日,蒋介石在听取周恩来所谈有关中共方面的设想后说:“所谈极好,照此做去,前途定见好转”,并说,他所想的也不过如此⑧,虽然后来终因政见不合没能就组织形式达成一致,但是依然是国民党“容共”的积极表示。在野党派中的中国国家社会党和中国青年党等也被团结起来,1938年4月13日,张君劢代表国家社会党发表《致蒋介石汪精卫信》,表示“愿本精诚团结共赴国难

8、之意旨,与国民党领导政局之事实,遇事商承,以期抗战中言行一致”,而蒋介石也回信,愿与国社党“同心同德,弘济艰难”。⑨由于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