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会战的主要战果与失利原因1

武汉会战的主要战果与失利原因1

ID:37529439

大小:698.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5-24

武汉会战的主要战果与失利原因1_第1页
武汉会战的主要战果与失利原因1_第2页
武汉会战的主要战果与失利原因1_第3页
武汉会战的主要战果与失利原因1_第4页
武汉会战的主要战果与失利原因1_第5页
资源描述:

《武汉会战的主要战果与失利原因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武汉会战的主要战果与失利原因武汉会战的背景南京失陷之后,重庆被国民政府宣布为陪都,但实际的抗战首都却一度在武汉。一些政府的关键机构都是直接迁往武汉办公。因此,会战爆发之前的武汉事实上就是当时中国的政治中心、抗战的中枢。而且武汉是当时势力范围在西北各省的共产党军和控制着西南各省的国民党军之间的结合点和两党合作的楔子。日本急于迅速攻下武汉,将蒋介石赶入西南,成为一个地方政权,从而迫使他屈服,或是能够培植傀儡政权。因而一场大仗已是箭在弦上。武汉会战大事记以下事件是根据本篇论文所涉及的一些战役综合而成,并不完全,有遗漏之处还请不吝指教。为了便于读者理清事件发生的脉络和顺序,我将武汉会战中的战役按日军进

2、攻的方向分成长江以南和长江以北(另分成右路和中路)三个部分,这样使得看起来更有连续性。这样读者不致因为同时关注南北两战线而混乱。另附上武汉会战地图以供参考。长江南部战线(日军左路):1938年6月11日日军在安庆下游登陆136月15日安庆沦陷6月24日日军偷袭香山香口阵地,并进攻马垱要塞。6月26日马垱长山要塞失守6月29日日军攻陷彭泽7月2日日军进犯湖口7月5日湖口陷落7月25日九江陷落7月26日日军在庐山一带遭到我第19师的顽强抵抗,41天未能突破阵地,直至9月4日换防撤离。10月23日至10月29日德安城保卫战激烈进行,王启明团顽强阻敌,29日奉命撤退。长江北线一、日军中路(第6师团)6

3、月15日潜山战斗异常激烈,我军撤离7月底黄(梅)广(济)会战打响9月6日广济失守9月29日田家镇失守二、日军右路(第3、10、13、16师团)8月30日敌占六安,在叶家集附近与我军接触。9月2日日军向富金山进攻,被我宋希濂71军之36师阻于富金山,始终不得突破,至11日36师才撤退。9月9日日军进攻商城既而进攻沙窝,在沙窝受到第30军和71军的顽强抵抗转而由另一路(更靠北侧的一路)沿固始(9月7日失守)、潢川,进攻罗山、信阳。9月10日日军进犯罗山9月21日罗山失守10月12日信阳失守,胡宗南部西撤会战成果(一)全局战略指挥的成功。很多人常常总是喜欢把国民党军的作战失利归结于指挥不当,事实上情

4、况并非如此。国民党的将领大多是军校出身,有着优良的指挥作战经验。而且在这次会战中,小到营团一级的指战员,大到战区司令、集团军司令、甚至最高统帅部,在指挥上都有日渐成熟的趋势。最高统帅部方面:在武汉会战的前期就制定了一系列的作战方案。而且成功使日军放弃了最有威胁的攻击手段,武汉会战是中国在该阶段诸次防御战役中组织的最为成功的一次会战。由于中国方面充分汲取了历次作战的经验教训,利用了武汉周边的地形地利,实施了正确的作战指导,从而极大地限制了日军的作战主动权。而日军方面,在中国的制约下,一再更改作战方案,被迫采取了最不利的作战方式,其表现可概括为:变化多,失误多,协调差,预定目的未能实现。两相比较,

5、中国的作战指导是成功的,而日军则是失败的。1、日军作战计划的三次改变(1)计划一1935年(战前)日军制订了新的全面对华战争计划,其中规定:在进攻武汉时,将以华北方面军沿京汉铁路南下,与之相策应,以另一军溯长江西进。计划的要点在于:其一,以京汉线和长江两个进攻方向,对武汉形成战略夹击的基本态势,迫使中国必须同时应付两个跨距较大的方面,同时有利于日军形成对武汉的战略包围;其二,利用京汉铁13路和长江水路两条交通大动脉,使其两大进攻集团均拥有各自的补给干线,这是大兵团作战能否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其三,作战重点和主攻方向放在北方,这主要出于地形上的考虑。武汉周边,尤其是武汉以东的长江两岸地区,山脉众

6、多,湖沼密布,而北方的京汉线方面地势平缓,更利于大军的进攻。(《浅析武汉会战中日双方作战指导之得失》于国红)改变原因:中国力避与日军在华北平原决战,主动将主力投入淞沪战场,迫使日军将其主力和战争重心南移,从而在战略上干扰了日军依托华北,以主力南下武汉的预定计划。此外,着眼于持久战争的敌后游击战争,特别是华北的敌后游击战争迅猛发展,到1938年初已明显发挥出战略牵制作用。1938年4月,日军大本营将武汉作战提上日程时发现,“由于该方向敌情严重,沿京汉线南下作战需要很大兵力,可是,华北地区恶劣的治安状况使兵力的抽调非常困难。”(2)计划二华中派遣军以主力沿淮河地区推进,另以一军沿长江地区西进,会攻

7、武汉。要点:与原方案相比,其战略效果已然打了折扣。原方案的两路基本为90度夹角,一路由北而南,一路由西向东,具有浓厚的夹击意味。而新的两条进攻路线夹角缩小,进攻轴线基本为由东向西,战略夹击效果明显逊色。此外,新方案中连接两大进攻集团的进攻正面也大大缩小,这就意味着防御一方的防御密度和厚度相应增加。(《浅析武汉会战中日双方作战指导之得失》于国红)改变原因:中国方面采取了重大对应措施。1938年6月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