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去基层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大学生去基层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ID:19940447

大小:4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08

大学生去基层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_第1页
大学生去基层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_第2页
大学生去基层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_第3页
大学生去基层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_第4页
大学生去基层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学生去基层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二、申请人对研究项目简要说明(一)立论依据(研究背景及意义、本研究调查所涉及的问题在国内(外)研究现状)1.研究背景从1999年开始,伴随全国高校招生,研究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再加上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呈跃进式的增长态势。2005---2007年,各年需要就业的毕业生分别为338万,413万,495万,年均增长率超过20%以上。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规模再次突破历史新高,达到611万人,加之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更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雪上加霜。与此相反,全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吸纳力却严重不足,高校毕业生待业

2、率大致在15%左右,远高于社会平均就业率。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高校毕业生队伍将继续扩大,就业总量矛盾也将愈益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供求量将更深一层次的加大。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突出。单从城乡就业分别看,就业基本呈现大、中、小城市次第递减分布趋势,“倾城远乡”情节明显。90%的高校毕业生集中在县以上城市,选择县以下乡镇与农村就业的比例过低,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单位选择来看,毕业生大都对企、政府机关、国企这三类用人单位感兴趣,“扎堆”现象突出。国家为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2006年出台了《关于

3、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意见》,对到西部县以下基层单位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户口可留在原籍或根据本人意愿迁往西部地区和艰苦地区。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关于做好大学生支援服务西部,服务基层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央组织部等八大部门2006年出台了《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提出从2006年连续五年,每年招募2万名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乡镇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对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大学生给出四项优惠倾斜政策。近10年来,四川省选派

4、的8600多名“大学生村官”,流失率达70%。而与高流失率相对立的,却是去基层就业的低选择率,大学毕业生普遍意愿不高。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7%的在校大学生认为去基层就业只是自己在就业压力下的选择,吸引他们的是优厚的政策,17%的人把农村当做磨练自己的舞台,真正对农村怀有感情,想扎根农村的不到24%。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大学生把“村官”当成对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难以在基层扎根实干。目前,新疆地区的就业形势也十分严峻。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在面临着去城市或农村,在北疆或南疆,去兵团或是地方的多种选择。在47个

5、民族大杂居的社会大环境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较为突出。维护民族团结是重要前提。新疆大学的一份相关调查显示,在全省的高校毕业生中,只有20%的学生是出于自愿的去巴州或克州等一些相对较为落后贫困的地区。省政府提倡并鼓励大学生去基层就业。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作为高层短缺人才所具备的市场优势不复存在,对人才的高学历追求将逐渐被高素质、高水平的新要求所取代,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在人力资源开发视角下,研究昌吉州地区高校大学生去基层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促进大学生革新就业观念,实施大

6、学生基层任职的战略性人才规划,将人才的“结构优势”转化为昌吉州区域生产力优势,从而促进乌昌社会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2.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目前国内外对于大学生就业理论的研究也是不断进展的,选取的角度逐渐增多,但目前研究对有政策扶持并急需人才支持的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关注较少。本文选取了西部落后地区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问题进行研究,丰富和完善了大学生就业理论和区域人力资源规划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20currencydeposit,weprescribeapassonaregularbasis,qilucarda

7、ccountonaregularbasis),certificatebondsandsavingsbonds(electronic);3.notdrawnonabanksavingscertificate,certificatebondsapplyformortgageloans,acceptingonlythelender(2)现实意义能否解决好大学生在基层就业的观念,不仅关系到能否做好我国的就业工作,更可能影响到国家人才培养,及高校毕业生合理流动。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了解:①促进大学生革新就业观念,如新型的劳动者

8、就业观念、主动就业观念、个性化就业观念和“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等,摒弃传统就业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大学生能够克服怕苦心理,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②就现状而言,基层中高校生就业率较小,即呈现人才凋零,科技创新停滞不前,许多的先进技术无法得到有效利用,经济无法得到持续发展。引导鼓励高校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