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新疗法 冬病夏治三伏贴

中医特色新疗法 冬病夏治三伏贴

ID:2005499

大小:73.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7-11-14

中医特色新疗法  冬病夏治三伏贴_第1页
中医特色新疗法  冬病夏治三伏贴_第2页
中医特色新疗法  冬病夏治三伏贴_第3页
中医特色新疗法  冬病夏治三伏贴_第4页
中医特色新疗法  冬病夏治三伏贴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特色新疗法 冬病夏治三伏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特色新疗法冬病夏治三伏贴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2014.7.6一、冬病夏治的概念“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出传统的治疗方法。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在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一定的药物敷贴、针灸、拔罐及饮食调理,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二、“冬病”的定义1“冬病”:泛指一些由于阳气不足,正气亏虚、虚寒型疼痛和一切免疫功能低下类疾病。2冬季易发作的疾病。3易发人群为虚寒型体质,即阳虚、气虚类体质。三、“冬病”包括哪些疾病?1易感冒、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慢阻

2、肺等呼吸系统慢性疾病。2虚寒型慢性肠炎、慢性胃炎、慢性腹泻、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3风寒湿痹痛、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各种寒性慢性颈肩腰腿痛。4妇产科疾病属于虚寒型者,如痛经、月经不调、产后身痛。5其他:冻疮、遗尿等。四、“冬病”的病因•贪凉•饮冷•晚睡•缺少运动*夏季是最容易导致冬病的季节五、何为“夏治”•在夏季,尤其是三伏天,运用中医的各种治疗手段进行治疗,以达到扶元正本的目的。从而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冬季减少某些疾病发生或复发,乃至不再复发的目的。六、源流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的“春夏养阳”养生法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3、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春夏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之特点;秋冬顺应万物收敛闭藏、阴气渐生之特点。即春夏养生、养长,以养阳;秋冬养收、养藏,以养阴。清·张志聪注:“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宜用辛热温阳饮食以补阳气;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宜用寒凉养阴饮食以补阴气。”清·张介宾:“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计”。七、“冬病夏治”的中医机制“冬病夏治”根据中医“天人相应”,“季节摄生”的理论,在每年夏季“三伏天”进行治疗。其机制体现“春夏养阳”,充实人体真元之气,保持机体阴阳平衡,以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获得人

4、与自然的统一。八、“冬病夏治”常用方法内服汤药、食疗、敷贴疗法、熏蒸疗法、推拿、针灸、拔罐等数十种方法三伏贴(天灸)贴药选择“三伏天”原因三伏天: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三伏天•“伏”,乃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火克金,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三伏天”的计算•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

5、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按公历计算则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我国大部地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组成。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个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称两个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叫末伏。2014年三伏天•7月18日—庚寅日(初伏)•7月28日—庚子日(中伏)•8月7日——立秋•8月7日—庚戌日(末伏)•末伏第10日以后就出伏了,随着日照时间缩短,天气也一天比一天凉爽了。天灸疗法历史战国时期《五十二病方》南北朝《荆楚岁时记》秦汉时期《

6、神农本草经》以“蓟”敷“中颠”发泡以治毒蛇咬伤“八月十四日民并以朱点头额,名为天灸”(用刺激性药物外敷治病)(最早出现“天灸”一词)治疗思想初步形成蓟:芥子泥。中颠:百会穴斑蝥:辛寒,有大毒。外用发泡有攻毒蚀疮,消肿散结之效。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李时珍《本草纲目》宋代《针灸资生经》关于药物发泡灸的经验方很多,注明了具体的制作方法“山人截疟,采(毛茛)叶贴寸口,一夜作泡如火燎,故呼之为天灸、自灸。”(敷药法和经络腧穴结合)创新改进详细描述了毛茛叶、芥子泥、旱莲草、斑蝥等药物敷贴某些部位刺激皮肤发泡治疗有关疾病赵学敏《串雅外编》吴师机《理淪骈文》张璐《张氏医通》“治喉痹…独蒜瓣半枚,银朱少许,共

7、捣如泥,摊药膏上,贴眉心印堂穴,如起泡流水无大碍,勿误入目”载有多种发泡剂型及发泡验方,敷药法和经络腧穴的特殊功能结合(天灸疗法成熟的标志)理论体系较完整的治冷哮方(延胡索、白芥子、生姜汁、麝香、细辛、甘遂),堪称治疗哮喘的经典天灸方,被后世广泛应用(天灸得以广泛应用)天灸方主要组成•张璐《张氏医通》冷哮方:“白芥子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麝香半钱,姜汁调涂”后发展为哮喘膏----治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