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湘西北地区镇村防震避难场所规划的探讨

泛湘西北地区镇村防震避难场所规划的探讨

ID:20110953

大小:5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08

泛湘西北地区镇村防震避难场所规划的探讨_第1页
泛湘西北地区镇村防震避难场所规划的探讨_第2页
泛湘西北地区镇村防震避难场所规划的探讨_第3页
泛湘西北地区镇村防震避难场所规划的探讨_第4页
资源描述:

《泛湘西北地区镇村防震避难场所规划的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泛湘西北地区镇村防震避难场所规划的探讨:近年来,地震以及地震带来的次生危害对我国的威胁越来越大,泛湘西北地区虽不处在我国的20个地震带上,人口聚集区却多处于山脉隆起及断裂盆地地带,其中心城市常德市2006年还被国务院确定为未来10—15年全国24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泛湘西北地区防震减灾工作已迫在眉睫。本文以常德市澧县为例,重点探讨镇村地区灾前准备这一环节的避难场所规划。  关键词:泛湘西北地区;镇村;防震避难场所  1区位概况  泛湘西北地区,即泛湘西北边际延展地区,包括湖南省常德市、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2、和怀化市以及重庆市东南地区、贵州声东北地区等区域。澧县位于湖南西北部,常德市北部,地势西高东低,位于扬子准地台向华南褶皱系的过渡地带,地处武陵、雪峰山脉隆起与洞庭湖断陷盆地沉降带交接部位,区内地质构环境造错综复杂,分布有北西、北北西、东西向多组规模较大的活动断裂带,太阳山、澧水和汉寿—南县3大断裂带横穿全境,具备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构造条件。  2常德市澧县镇村地区防震避难场所规划现状  常德市对镇村地区地震避难场所规划重视不够,《常德市“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中虽指出要建立县市区政府所在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完善市地震应

3、急避难场所功能设施,但并未涉及到镇村地区。澧县镇村地区建筑选址的地震可行性论证缺失,部分民众聚集区和可用于人员疏散安置点的建筑如学校甚至建在地震活动断层上。地震灾害对镇村地区民众安全的严重威胁与灾时民众疏散能力、灾后民众安置能力不足的矛盾日趋凸显。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将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及灾民无法自救的后果。  3常德市澧县镇村地区防震避难场所规划的必要性  据公安部门统计,澧县2004年末全县总人口为880002人,其中农业人口736028人,非农业人口143971人,现阶段澧县绝大多数人口聚集在镇村地区。澧县镇村地区人

4、口密度虽不如城市地区大,但基础设施如道路等相对落后,灾时救援力量难以及时进入受灾地区进行抢救,这就说明受灾地区要有一定的自救能力,而在灾时能够基本满足灾民正常生活的防震避难场所能为灾民争取足够的时间等待救援。  4常德市澧县镇村地区防震避难场所规划探讨  4.1高度重视镇村地区防震避难场所规划  政府要认识到当前防震减灾形势的严峻性,加大防震避难场所的资金投入,加强对各级行政部门的行政监管力度,建立起防灾减灾及人员疏散、安置等长效机制。紧紧抓住国家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契机,结合自身人口密度、地理地貌特征情况及防震减灾形

5、势、资金情况来进行防震避难场所建设,同时要完善镇村地区防震避难场所规划的相关规范。同时要注意平灾结合,不能为防震而防震,要协调推进镇村地区文化事业与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镇村地区还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现有的公共建筑如政府办公大楼、学校等进行防震避难场所改造,以达到节约资金、节约土地资源的目的。  4.2统筹规划镇村地区防震避难场所  2008年12月27日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城乡规划应当根据地震应急避难的需要,合理确定应急疏散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统筹安排地震应急避难所必需的交通、供水、供

6、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1]地区中心城市要在发展自身防震避难能力的同时,要通过自己对国内中心城市防灾避难理念、技术的不断学习,自己规划过程中经验的不断积累,加大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度,带动周边地区特别是镇村地区对防震避难场所规划的重视,通过对镇村地区防震避难场所规划理念、资金与技术支持,协助镇村地区开展防震避难场所建设,以先进带后进,统筹规划防震避难场所。  4.3对镇村地区防震避难场所进行科学规划  镇村地区在进行防震避难场所规划时应注意结合自身情况,远离地震活动断层及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地方,应配备应急棚宿区、应急供

7、电区、应急供水区、应急物资供应区、应急指挥区、应急厕所、消防取水通道、应急灭火器、应急车辆进出口等[2]。在对镇村地区防进行防震避难场所规划时规模不应小于0.1hm2,距离人口聚集区介于300~1000m,不宜建在山体及建筑物附近,镇村地区有易发生次生火灾或有易燃易爆建筑物时应设立防火隔离带。避震疏散场所的规划过程中,要注意强化或拓宽疏散道路,同时建设好相关疏散路径等指示牌,路径指示牌不仅可以应用于避震疏散,对于震后抢险救灾也有重要作用。  4.4对镇村地区防震避难场所进行合理建设  防震避难场所应分为临时防震避难场所和

8、固定防震避难场所。考虑到镇村地区的资金短缺的实际情况,尽量通过房屋结构加固、以及配备灾时灾民所需的各种资源对现有的公共建筑改造以用作固定防震避难场所。镇村地区对正在筹建的公共建筑应向综合化、统筹化发展,要尽量采用防火材料,配备完善的消防设施,环保可靠的能源,卫星通讯器材,储存足够的食品、生活用品及药品,提供安全的水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