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ID:20134235

大小:7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08

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_第1页
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_第2页
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_第3页
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_第4页
资源描述:

《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徐柱荣(广丙藤县人民医院广丙梧州543300)【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的CT表现特征和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32例外部性脑积水患儿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双侧额顶部蛛网膜下腔对称性增宽,宽度5〜11mm;32例纵裂池前部增宽,宽度7〜12mm;26例双侧裂池增宽;12例鞍上池扩大;8例环池轻度增宽;15例脑室轻度扩大;22例额顶叶脑沟增宽不深,边缘呈“花瓣状”。结论CT检查对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只有重要价值,应为首选的检查方法。【关键词】外部性脑积水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

2、机外部性脑积水(externalhydrocephalus,EH)是发生于婴幼儿时期的一种良性自逾性疾病,为交通性(室外型)脑积水的特殊类型,分为原因不明的特发性EH和多种原因引起的继发性EH,该病容易与脑萎缩或硬膜下积液相混淆。木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7月诊治资料完整的32例EH,并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CT表现特征和鉴别诊断加以讨论,以提高木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1材料与方法木组32例,男24例,女8例,年龄2〜24个月,平均5.8月。临床表现有头围增大、前囟膨隆28例,抽搐25例,哭闹不安5例。找不到特殊原因者20例。有继

3、发因素者12例,其中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9例,早产2例。CT检查使用日立PRONTOSE螺旋CT机,120KV,100mAs,层厚和层距7mm或10mm,螺距1.0,窗宽80,窗位40,患儿镇静后仰卧于检查床上,以听毗线为扫描基线,从颅底连续扫描至颅顶,全部患儿均为轴位平扫。2结果EH的CT表现为:32例双侧额顶部蛛网膜下腔对称性增宽,宽度5〜11mm;32例纵裂池前部增宽,宽度7〜12mm;26例双侧裂池增宽;12例鞍上池扩大;8例环池轻度增宽;15脑室轻度扩大;22例额顶叶脑沟增宽不深,边缘呈“花瓣状”。CT复查随访:10例3个月复查吋EH减少;

4、22例6个月复查吋,20例EH减少,2例EH消失;30例12个月复查时,29例EH消失,1例EH进一步减少。3讨论3.1EH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脑外的被膜自外向内为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腔隙称为硬膜下腔,蛛IM膜与软脑膜之间腔隙称为蛛网膜下腔[1]。正常情况下,蛛网膜下腔有少量脑脊液,而外部性脑积水是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积聚过多。对EH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了。多数学者认为婴幼儿颅缝开放吋,而蛛网膜颗粒吸收脑脊液功能发生障碍是产生EH的主要原因。不明原因的特发性因素如先天性蛛网膜和软脑膜发育不成熟导致蛛网膜下腔内的蛛网膜颗粒及静脉

5、冋收脑脊液功能暂时减弱,引起脑脊液增多。另外窒息、感染、出血致蛛IM膜及软脑膜发生机械性损伤或炎性变化导致蛛M膜颗粒对脑脊液吸收减少,而且这些因素还刺激脉络丛对脑脊液的分泌,使脑脊液增加。这些综合因素使脑脊液的产生和吸收失去平衡而引起脑积水,可致颅内高压,由于婴儿前囟及颅缝未闭合,则通过囟门膨隆和颅缝增宽来缓冲颅内压力,这种变化导致头围增大、前囟膨隆和蛛网膜下腔增宽。早期上述代偿可以减轻颅内压的增高,如脑脊液进一步增多则可以引起侧脑室扩大[2]。围产期胎儿窒息、早产、胎粪吸入综合征及红细胞增多症所致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和产伤、感染、颅内出血等均可导

6、致此病,由这些因素所致的EH称为继发性EH,找不到原因的称为特发性EH。本组特发性EH20例,占62.5%,与文献报道特发性EH占69.2%较接近,说明先天遗传性特质与EH关系密切[3]。特发性EH—般不需要治疗,预后良好,对频繁抽搐患儿可适当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继发性EH应积极治疗原发病。3.2EH的临床特点EH发病年龄多在2〜24个月的婴幼儿,即前囟闭合之前。主要临床表现为抽搐,头围增大,特别是近期内增大,前囟膨隆,哭闹不安,呕吐等,但婴儿发育和智力正常,2岁以后随着前囟门和颅缝闭合,蛛网膜颗粒吸收脑脊液功能改善,EH自然吸收消退,症状消失。本

7、组病例主要以头围增大、前囟膨隆或抽搐为就诊原因。在32例中,男性明显较女性多,可能与女性造血功能强,耐乏氧有关[4】。3.1EH的CT表现特征判断蛛网膜下腔增宽的标准是[5]:额顶部大脑皮层表面与顾前内板之间宽度正常为0〜4mm,≥5mm为增宽;前纵裂池宽度正常为0〜5mm,≥6mm为增宽。从本组病例的CT征象上看,全部患儿双侧额顶部蛛网膜下腔明显增宽(5〜11mm),前纵裂池增宽(7〜12mm);大部分双侧裂池增宽,基底池、脑室轻度扩大或不大,22例额顶叶脑沟增宽不深,边缘呈“花瓣状”,其中双侧额顶部蛛网膜下腔和前纵裂池增宽为最早出现

8、而H最直观,也是EH的主要CT表现特征。3.2EH的鉴别诊断3.4.1与脑萎缩鉴别脑萎缩多为脑周蛛网膜下腔广泛性增宽,脑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