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古今中药资源概述

黄芪古今中药资源概述

ID:20171374

大小:395.59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09

黄芪古今中药资源概述_第1页
黄芪古今中药资源概述_第2页
黄芪古今中药资源概述_第3页
黄芪古今中药资源概述_第4页
黄芪古今中药资源概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黄芪古今中药资源概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黄芪古今中药资源概述2011级中药资源班钱江平[摘要]:本文通过整理和考证了历代本草书籍中对黄芪的记载,以及阐述了现代黄芪资源的分布、采收与加工。对综合利用黄芪资源和合理开发黄芪产品进行了分析。[关键词]:黄芪;种质;产区;采集加工;混为品;质量评价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1],被列为上品,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2010版中国药典[2]规定来源于豆科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夹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另外,还有一种红芪来源于

2、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Hedysarumpolybotryshand.mazz的干燥根。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作用。主要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蜜制黄芪益气补中。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等症。目前主产于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其中以山西和内蒙古为道地药材。本文只要通过查阅古籍等方式,理清古黄芪的种质及其产区沿革与变迁。并了解对黄芪质量评价论述及其采收与加工等信息。为合理开发及利用黄芪提供理论依据。1古代黄芪的种质与产区(道地产区)沿革与变迁1.1唐及唐以前种质与产地变

3、迁始见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本经》曰:“其味甘,微温,……一名戴糁。生山谷。”《神农本草经》并未道出其产区,只说了“生山谷”,到了汉末,《名医别录》[3]有载曰:“生蜀郡(四川旧成都、龙安、潼州、雅州四府)山谷、白水(今陕西白水县)、汉中(今陕西南郑)”,这些都是多山的地方,与《神农本草经》中所提到的“生山谷”暗合。到了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4]提到:“第一出陇西洮阳(今甘肃省巩昌洮阳县)”“次用黑水(四川松潘)宕昌者(今甘肃省宕昌县)”,《新修本草》[5]有云:“今出原州(今宁夏固原)及华原(陕西耀县)最良,蜀汉(今四川成都一带)不复采用之。”《名医别录》成书于汉末

4、,说明在汉朝时,黄芪就有了一定的主产区——四川一带及陕西一带。南北朝时期,主产区主要集中在今甘肃巩昌洮阳县宕昌县,四川松潘。到了唐朝,主要产于宁夏固原及陕西耀县。”1.2宋代种质与产地变迁《本草图经》[6]曰:“今河东(今山西境内黄河以东)、陕西州郡多有之。”《本草蒙筌》[7]云:“《本经》不载州土,必出黄芪处并有之……水芪生白水,赤水二乡,具属陇西。白水颇胜。”宋朝仍以陕西为主产区之一,同时,山西境内也开始盛产黄芪。宋朝开始有了“绵芪”的说法。1.3明清种质与产地变迁明《救荒本草》[7]对黄芪的植物描述更详,朱橚谓:“其叶扶疏作羊齿状,似槐叶微尖小。又似蒺藜叶阔大而青白色;开黄紫花如槐花大

5、。结小尖角,长寸许。”《本草原始》[8]:“根长二三尺,生赤水乡,名赤水耆。生白水乡,名白水耆。生山西沁州绵上,名绵耆。”《本草求真》[9]:“出山西黎城,大而肥润箭直良,瘦小色黑坚硬不软者,服之令人胸满。”自《植物名实图考》[10](1848年)始有蒙古产黄芪之说,吴其浚说:“……有数种。山西、蒙古产者佳。”至于何时开始使用东北的黄芪,记载很少。只有清末的《本草思辨录》[11]周岩谓:“黄芪中央黄,次层白,外皮褐,北产体虚松而有孔。”,其“北产”可能指东北,而“体虚松而有孔”之说如以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性状特征作比较,更接近主要分布于华北及东北的膜荚黄芪。明朝黄芪主要还是以山西和陕西为道地

6、产区,山西产的主要是绵芪,陕西主要集中在白水县。宁夏亦产。清亦有以山西为主产区者。明清时代对于绵黄芪的概念多有误解,绵指的是山西绵上,而并不是指黄芪柔韧如绵。各类本草中多有指正,说明民间误解很深。2古代对黄芪质量评价论述《本草经集注》曰:“第一出陇西洮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次用黑水宕昌者,色白,剪粗,新者易甘,温补。又有蚕陵白水者,色理胜蜀中而冷补。又有赤色者,可作膏贴用。”讲到了不同种类的黄芪有不同的功效或疗效,其中以陇西洮阳的为好。《本草图经》载:“然有数种:有白水芪、赤水芪、有木芪,功用并同,而力不及白水芪。……今人多以苜蓿根假作黄芪,折皮亦如绵,颇能乱真。但苜蓿根坚而脆,黄芪至柔

7、韧,皮微黄褐色,肉中白色,此为异耳。”《本草图经》对黄芪的种类做了分类,并指出假黄芪(苜蓿根)的鉴别特征。《汤液本草》[12]:“黄芪本出绵上者为良……盖以产地为“绵”。若以柔韧为“绵”,则伪者亦佳。”。《汤液本草》成书于元,至少能说明此时绵黄芪《本草蒙筌》:“木芪茎短理横,功力殊劣,此为下品。……水芪生白水,赤水二乡,俱属陇西。白水颇胜;此为中品。绵芪出山西沁州绵上,此乡有巡检司。此品极佳。此为上品。”《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