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人性论思想及其评析

董仲舒人性论思想及其评析

ID:20187469

大小:5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11

董仲舒人性论思想及其评析_第1页
董仲舒人性论思想及其评析_第2页
董仲舒人性论思想及其评析_第3页
董仲舒人性论思想及其评析_第4页
董仲舒人性论思想及其评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董仲舒人性论思想及其评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董仲舒人性论思想及其评析董仲舒是西汉时期最著名的唯心主义思想家。在人性论问题上,他对先秦各家人性论思想进行了批判的继承,特别是试图调和孟荀的性善论和性恶论,在天人感应的神秘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假借天道的权威,建立起了自己的人性理论,并由此推出了与之配套的王道教化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234.5:A    DongTheoryofHumanNatureandItsReviealUniversityLaofthemostfamousthinkersoftheenciusandtheevilnatureofhumans,inthemysteryofHeavenandManonth

2、ebasisofideology,undertheguiseoftheauthorityofHeaven,theestablishmentofFromhisoannature,andderivesapletesetofbenevolentenlightenmentideas,thelaterhadaprofoundimpact.  Keyannature,heaven,yinandyang,enlightenment    1关于董仲舒人性论思想的产生  1.1人性论思想的根源  (1)孔子的开端。孔子是儒家的开创者,也是第一次提出人性论问题观点。他在人性论的问题上,用一句精简的语言概括

3、:“性相近,习相远也。”①这句话是指:人的禀赋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渲染却更加重要。(2)告子“性无善无恶论”。继孔子之后,告子提出了性无善无恶论。告子指出:“食色,性也。”②他说:“性无善与无不善也。”③告子认为“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④(3)孟子“性善论”。孟子认为:“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

4、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⑤人性落实到人心,人心表现为人情。孟子以人情之善证明心善,以心善证明性善,其本质皆是善的。(4)荀子“性恶论”。荀子针锋相对的提出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⑥他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⑦因此他强调“化性起伪”⑧通过礼法来加以教化。  1.2董仲舒人性论的理论依据  (1)天——人性的判断依据。以董仲舒的观点,人是受命于天的。他认为:天是“性”的逻辑起点,是人性的判断依据。他将此观点作为自己人性论的一个形式上的根据,以此来强他的思想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他说:“天者,万物之祖。”⑨指出天是人的依据,人的一切方面都是与天

5、相类的属性。  (2)阴阳——人性的两种基本属性。除了天命观点之外,阴阳也是董仲舒人性论思想的基本概念。因此,在人性中的两种因素就是由阴阳这两种属性决定的,阴阳是董仲舒人性论的第二个层次,他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⑩  2董仲舒人性论思想的内容  2.1何为人性  (1)人性的“名”。人性的“名”是指生的意思,是人具有的自然属性。董仲舒认为:性其实是“名”和“质”的政体上的统一。如果一个人只顾者其名而不顾及其质,不能称之为“性”,反之亦可论证。用董仲舒的话来说“性之名不得离质,离质如毛,则非性已,不可不察也。”概括的解释为:性的名与质的关系,犹如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也不复存在了。

6、  (2)人性的“质”。性的名是生的意思,那性的质是什么意思呢?董仲舒首先回答的是“性者,天质之朴也。”人性之“质”具体是指什么,他从天人关系和气的理论做了论证:“人之诚有贪有仁,仁贪之气两在于身。”性之质就是指“贪”“仁”。  (3)性、名、质的关系。董仲舒认为:性之质即为朴,而性又是“名”和“质”的统一,性之名即为“生”,“性”是“天”所赋予的质朴自然的东西,既不是天然的善页不是天然的恶,此观点与孟荀对性的定义区别开来了。  2.2性分三品  (1)“圣人之性”。董仲舒说:“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在董仲舒的所指中,圣人包括三部分人:第一为具有高尚德行因而被受命为天子者;第二位某些朝

7、中的三公或大臣;最后是被称为素王的孔子。(2)“中民之性”。“中民之性”是位于上品与下品之间的一种中间品性,它既不是绝对的善,也不是绝对的恶,而是善与恶的混合。处于“中民之性”经过时间的变化人性既可变成善也可变成恶的。那么怎么变化呢?关键在于教化。董仲舒把“中民之性”比作原材料,把“善”比作加工后的成品:“中民之性,如茧、如卵,卵:待覆二十日而(下转第215页)(上接第143页)后能为雏,茧待缫以涫汤而后能为丝,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