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社会思想

董仲舒的社会思想

ID:37589066

大小:448.31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5-12

董仲舒的社会思想_第1页
董仲舒的社会思想_第2页
董仲舒的社会思想_第3页
董仲舒的社会思想_第4页
董仲舒的社会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董仲舒的社会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七章董仲舒的社会思想董仲舒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哲学家。董仲舒的时代,政治上的统一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巩固,因此也相应地需要思想文化上的统一。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得到汉武帝的赞成。从此以后儒家思想取得了正统地位。董仲舒的著作,留存至今的有《春秋繁露》及《汉书》本传所载的《举贤良对策》。他的思想是一个“天人合一”的神学体系,但他既然生活于现实社会,就无法完全脱离这个社会。因而我们仍能从神学体系看到他的社会思想。第一节人性论与欲望论董仲舒既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也不同意荀子的“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资质,并不是全善全恶的。人类“两有贪任之性”就

2、像天有阴有阳一样。他把人性分为三类。他认为,圣人之性天生就善,不用教化;斗筲之性天生就恶,不可教化,最需着力开发的是中民之性,只有中民之性,才需要教化也可以教化,而这样的人是占社会大多数的。这就是董仲舒的“性三品”说。董仲舒的人性论,其实际意义就是要把地主阶级的阶级性说成善性,是具有天生就能合于社会规范的“圣人之性”,而贫苦的人民只有恶性,是天生不可教化的“斗筲之性”,社会的中间阶层,则可以通过教化,成为遵规守矩,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人.董仲舒又进而认为,人们的欲望是使封建社会结构系统运转的契机,一定要使人民有所好,人们有一定的追求,才能进行劝勉,赏赐也才能生效,而且有所好必有

3、所恶,有所恶才能使人民有所畏惧,法律也才能生效,于是,统治者所设计的一套尊卑、贵贱、荣辱等制度和社会价值观念才能被社会所接受。但同时又必须注意,不能使人们的所好太多,所恶太过。故他说:只有承认人们的欲望,并能把人们的欲望控制在统治阶级设计的“合理欲望”范围之内,社会秩序才能安定。董仲舒认为,人们除了有“性”之外,还有“情”。什么是人的“情”呢?董仲舒以为就是人欲,从现代社会学的角度讲,人的欲望即是人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以及精神需求。他认为对人的欲望、教化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通过强硬手段加以节制。人们有欲望才构成社会,过群体生活。但必须有个“度”来限制欲望,欲望超过了度

4、依然是不能成为社会的。第二节论社会规范董仲舒认为,道德伦理规范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伦理规范是人们用来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准则,在这方面,董仲舒有两个学说是至关重要的。第一,仁与义之辨在董仲舒看来,“仁”是一个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个人修养,“义”是一个人所应遵循的社会行为规范。在处理人与人关系时,一个人对于别人要按社会行为规范办事,所以“义”是自己应操持的,而不是用来要求别人的。对于别人应以“仁”相待。第二,“三纲五纪”对于“五纪”,董仲舒没有详说,《白虎通义》把“三纲”概括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并把“五纪”改为“六纪”,即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第三节论

5、社会的贫富悬殊问题任何思想都离不开它所赖以生长的社会现实。作为代表处于上升阶段的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董仲舒,其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并不曾完全蒙蔽住他观察现实生活的视野。他冷静地察觉到社会上贫富悬殊问题的严重性。我们可以把董仲舒对贫富悬殊之原因的分析概括为以下几条:第一,土地买卖使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贫者失去土地.第二,国家和富家垄断了山林川泽之利,切断了人民的另一条谋生之路.第三,封建国家榨取及地主对农民的剥削都太重.第四,贪官污吏妄加刑戮,使农民破产流亡以至成为”盗贼”董仲舒又指出:要解决这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必须像限制人们的欲望一样,也要制定一个“度”。使贫富都不超越他所设计的“

6、度”的范围,问题就算解决了。为此,他还从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出发,规劝地主阶级不要贪得无厌。另外,他还主张“限田”。第四节理想社会构想分析董仲舒的理想社会构想,大致包括这样几方面内容:第一,这个社会有国君。第二,这个社会是统一的。第三,这个社会是有等级制度的,所以要亲亲、尊尊。第四,这个社会轻徭薄赋,实行“什一而税”。第五,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是非常和谐的。第六,这个社会的人民都能“修德而美好”,不羡慕富贵,也无越轨行为。第七,这个社会是顺应天意而形成的。董仲舒所构想的理想社会和他的思想体系是完全相符合的,是以“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社会观和价值观为指导的。另外,董仲舒对

7、理想社会的构想比前人有很大的发展。这表现在他的设计所涉及的内容比前人全面,包括了天意、政治、经济、法律、伦理、教育、人与人关系等等。以不多的文字,把这个理想化的社会模式描述得如此全面,在中国社会思想史上还是第一次。可以说这是董仲舒对中国理想社会模式设计的一个发展。本章要点:1、关于人性问题,董仲舒既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也不同意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资质,并不是全善全恶的。人类“两有贪仁之性”,就像天有阴有阳一样,由此他提出了“性三品”之说。这是他对中国人性理论的重要贡献。2、董仲舒认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