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基本指向探析

青年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基本指向探析

ID:20189178

大小:62.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0-10

青年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基本指向探析_第1页
青年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基本指向探析_第2页
青年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基本指向探析_第3页
青年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基本指向探析_第4页
青年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基本指向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青年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基本指向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青年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基本指向探析[]道德信仰生成关系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思维取向、信念追求和道德水平。当今社会转型期,青年大学生在面对道德信仰选择时,应以“幸福、至善、自由、和谐”为指向,保持自利与互利、底线与高蹈、个人与集体、德性与规范之间的适度张力,以精神之我超越物质之我、社会之我超越个人之我、应然之我超越实然之我、理性之我超越感性之我,才能使自己心有所系、身有所适、魂有所归。  [关键词]青年大学生;道德信仰;基本指向  [简介]魏雷东,河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

2、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新乡453007  []G641 []A []1004-4434(2012)01-0001-04  道德信仰是人们对道德的信服和尊崇,把道德提升到信仰高度,有利于增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它一旦确立,便会对主体的知情意行进行调整、定向和控制。道德信仰生成的基础是道德,关键是信仰。“道德信仰何以必要”关键它解决了道德活动的动机与效果统一问题。道德信仰的本质就是人在个体人格上的自我超越和精神动力,是社会和谐的道义基础和精神支撑。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

3、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形成期,在这个黄金成长期,他们思想最为活跃、精力尤为充沛、学习如饥似渴,以年轻人特有的价值认同、思维取向、道德追求去追逐道德信仰。在当今社会转型期,多元文化并存、不同思潮丛生,青年大学生在展现自信与活力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道德信仰的困惑和危机。只有准确把握和引导青年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的基本指向,进而采取行之有效的培育和实践措施,才能使他们在面对认知世界、选择人生、判定价值时,心有所系,身有所适,魂有所归。  一、正确把握自利与互利之间的关系,在“人与我”的互动中实现幸福  道德信仰

4、的认知指向涉及主体对自我的生命价值、生活意义、生存状态的超越性的把握和持有,主要解决的是“我是谁?”、“我为什么而活着?”、“我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等涉及人生目的意义、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决定和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责任和历史使命。道德信仰认知是为了明确人生目的、寻求生活意义、彰显生命价值,其基本指向是谋求人生幸福。而真正的幸福是既要“独乐乐”,又要“众乐乐”,这就要求青年大学生处理好自利与互利的关系,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结合。“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而利益是思想的基础、贡献的回

5、馈,“‘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青年大学生只有保持自利与互利之间的适度张力,才能在贡献与索取之间把握平衡,最终实现以社会之我超越个人之我,领悟人生幸福的真谛。  传统的“零和”思维导致人们认为自利与互利之间矛盾难以调和,其实,自利与互利之间具有利益关切互补性,我们应该在青年大学生人生信仰教育中倡导这样一种“自利-互利”原则:第一,要肯定个人自利是合理的、正当的;其次,必须尊重和考虑他人的正当利益;第三,自利必须通过利他、互利、公益的方式和手段来实现。“自利-互利”原则体现的是利益主体之

6、间的平等协作、互帮互助、互惠互利,它内在地、巧妙地把人的行为的目的性与合理性联系起来,使自利与互利有机结合起来。“自利-互利”原则有别于“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说法,一方面,它在客观上也是为自己,另一方面,它在主观上也包括为别人。人类行为的原始动力可能是自利;但人类道德行为的根本动机应该是互利。这是因为,一切行为只有出于义务才有道德价值,只有在互利的情况下,相关行为主体的道德行为才会付诸实践,才能从互利的动机到互利的行动。  是不是自利必然导致互利的衰微?其实不然。“每个人生来首先和主要关心自己;而且,

7、因为他比任何其他人都更适合关心自己,所以他如果这样做的话是恰当和正确的。”同时,人在拥有自爱利己心的同时也存在着互爱同情心。所以,“自利-互利”原则的好处不在于承认个人自利在一定条件下具有道德正当性与合理性,而在于在适当的社会机制之中个人自利能够自动达成促进社会公益(互利)的结果。这就意味着自利与互利、利己与利他并非截然对立,相反,如果个人行为“合宜”即恰当、合理,个人自利是通过光明正大的、平等交换的、契约活动的方式进行的,则自利[]道德信仰生成关系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思维取向、信念追求和道德水平。当今社

8、会转型期,青年大学生在面对道德信仰选择时,应以“幸福、至善、自由、和谐”为指向,保持自利与互利、底线与高蹈、个人与集体、德性与规范之间的适度张力,以精神之我超越物质之我、社会之我超越个人之我、应然之我超越实然之我、理性之我超越感性之我,才能使自己心有所系、身有所适、魂有所归。  [关键词]青年大学生;道德信仰;基本指向  [简介]魏雷东,河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