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ID:20219219

大小:6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11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_第1页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_第2页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_第3页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_第4页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_第5页
资源描述: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小编专门编辑了“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有轻度腹泻;重者剧烈吐泻大量米泔水样排泄物,并引起严重脱水、酸硷失衡、周围循环衰竭及急性肾功能衰竭。  霍乱自古以来即在印度恒河三角洲呈地方性流行,1817~1923年百余年间发生过六次世界大流行。于1883年第五次大流行中,

2、koch从埃及患者粪便中首次发现了霍乱弧菌。1905年Cotschlich在埃及西奈半岛EL-Tor检疫站从麦加朝圣者尸体分离出类似霍乱弧菌菌株,命名为EL—Tor弧菌,后将EL-Tor弧菌所致疾病称为副霍乱。由于两种弧菌的形态和血清学特性基本一样,临床表现及防治也完全相同,故1962年5月第十五届世界卫生大会决定将两者所致的疾病统称为霍乱。1820年该病传入我国,解放前每次世界大流行均波及我国,曾引起上百次大小流行,解放后几乎绝迹,但近年与国外交往频繁,极易从国外再度传入。  [病原学]  霍乱弧

3、菌属于弧菌科弧菌属,依其生物学性状可分为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菌体短小,稍弯曲,革兰染色阴性,无芽胞和荚膜,长约1.5~2.0μm,宽0.3-0.4μm。菌体尾端有鞭毛,运动极为活泼,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呈流星样一闪而过,粪涂片呈鱼群排列。在硷性(Ph8.0~9.0)蛋白胨培养基上易于生长。  霍乱弧菌具有耐热的菌体(O)抗原和不耐热的鞭毛(H)抗原。根据菌体O抗原的不同可分为至少78个血清群,古典型和埃尔托型均属O-1群霍乱弧菌,国际检疫的传染性病原,以检出O―1群为准。菌体抗原有A、B、C三种成

4、份。A为O―1群的特异抗原;据菌体抗原成份又可分为三种血清型,即稻叶型(Inaba,原型,含AC),小川型(Ogaa,中间型,含ABC)。  古典型弧菌在外环境中存活力很有限,但埃尔托型抵抗力较强。一般在未经处理的河水、海水和井水中,埃尔托型可存活1~3周甚至更长时间。两者对热、干燥、直射日光和一般消毒剂都很敏感,加热100℃1~2分钟或日光下暴晒1~2小时即死亡,2%漂白粉、0.25%过氧乙酸溶液和1:500000高锰酸钾数分钟便可将其杀灭。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是霍乱的传染

5、源。重症患者吐泻物带菌较多,极易污染环境,是重要传染源。轻型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大。近来已有动物(含水生动物)作为传染源的报道,值得重视。  (二)传播途径本病主要通过水、食物、生活密切接触和苍蝇媒介而传播,以经水传播最为重要。患者吐泻物和带菌者粪便污染水源后易引起局部暴发流行。通常先发生于边疆地区、沿海港口、江河沿岸及水网地区,然后再借水路、陆路、空中交通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新疫区成人发病多,而老疫区儿童发病率高。感染霍乱弧菌后是否发病取决于机体特异和非特异的免

6、疫力,如胃酸的pH、肠道的SIgA以及血清中特异性凝集抗体、杀菌抗体及抗毒素抗体等的杀菌作用。病后可获一定的免疫力。医学.全在线.med126.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鼠伤寒由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引起”,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系常见的沙门氏菌感染类型之一,多发生于婴幼儿。临床上以急性起病,发热、恶心、呕吐和腹泻为特征。  1892年Loffler从鼠身上分离出该菌。1893年,在Breslan城首先证实本菌可引起食物中毒,明确了该菌可以使人、鼠共同致病

7、。  [病原学]  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typhimuriumSTM)属沙门氏菌属B群,为革兰氏染色阴性、不形成芽胞、无荚膜、但有鞭毛的杆菌。其生物学特征与伤寒杆菌相似。该菌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三个变种,即哥本哈根变种、宾斯变种及O型变种。变种的发生与其致病性有关。本菌广泛分布自然界,存在于家禽、家畜、鼠类等多种动物的肠道。该菌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较强,常温下可迅速繁殖、耐低温、干燥、不耐热,55℃、1小时,60℃、25分钟即可灭活;对酸敏感,pH<2的酸性环境,99%被杀灭,对紫外线和

8、各种化学消毒剂均敏感。  近年来,鼠伤寒沙门氏菌耐药菌株增加,主要是通过染色体基因突变、耐药质粒以及遗传物质的再组合而获得。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染菌的家禽、家畜及鼠类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患者与带菌者也是主要传染源。通过动物→动物、动物→人、人→人、人→动物构成鼠伤寒沙门氏菌自然循环与传播。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蛋、乳、禽等需要量增加,家畜、禽类大量集中饲养、屠宰与供应,以及耐药菌株的增多,人类接触病原的机会增高,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引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