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单元语文

第13单元语文

ID:20268432

大小:61.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10-09

第13单元语文_第1页
第13单元语文_第2页
第13单元语文_第3页
第13单元语文_第4页
第13单元语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13单元语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13单元靖郭君將城薛[1]靖郭君:即田嬰。齊威王少子,孟尝君之父。曾任齊相,封於薛,稱薛公,號靖郭君。[2]謁者:負責通報傳達之事的近侍。[3]通:通報。[4]三言:三個字。一個字爲一言。已:止。[5]烹:古代的一種酷刑,用鼎煮殺人。[6]趨:快走。進:進言。[7]反走:回頭就跑。反:同“返”。[8]《戰國策》、《新序》“聞”上有“不”字。《淮南子》、《新序》“大魚”上有“海”字。[9]止:留住,網住。[10]繳(zhuó):拴在箭上的生絲繩。這裏指射魚用的箭。絓(guà):阻礙。[11]螻蟻:螻蛄和螞蟻。得意:得逞其意,謂任意而爲。[12]還用薛城幹什麽。[13]輟:停止。[1

2、4]《韓非子》、《淮南子》“請”下有“見”字。[15]《韓非子》、《淮南子》作“過三言”。益:增加,超過。《新序》作“過”。[16]客有於此:客留於此。意謂“客人不要走”。有:存。這裏是“留下”的意思。高誘注:“於此,止無走也。”《韓非子》、《淮南子》作“請聞其說”。[17]亡(wú):同“無”,不然。[18]更:復,再。[19]牽:引,鈎住。[20]姚宏《續注》:別本無“陰”字。黃丕烈《札記》:此有者,當讀“陰”爲“蔭(yìn)”。按:蔭,庇蔭,庇護。[21]黃丕烈《札記》:“夫”乃“失”字形近之訛。王念孫《雜誌》說同。按:《韓非子》、《淮南子》作“失”。[22]猶之:仍旧。[2

3、3]進:前進,上前。[24]興:起,站起來。[25]熙:通“嬉”,嬉戲。[26]螘(yǐ):“蟻”的本字。[27]一言:這裏是“一句話”的意思。[28]贊:幫助。[29]毋得已:不得已,即忍不住。[30]碭:盪溢出來。[31]犹且:还。秦韓戰於濁澤[1]宜陽:韓邑,在今河南省宜陽縣西北洛河北岸。陳奇猷《集解》案:當系指秦、韓戰於濁澤事。[2]公仲朋:韓公族,名朋。《戰國策》作“公仲明”、“韩明”,《戰國縱橫家書》作“公中倗”。司馬貞《史記索隱》曰:“公仲,韓相國,名侈。”韓君:指韓宣惠王。[3]與國:盟國。恃:依靠。[4]因:通過。張儀:魏人,著名縱橫家,主張連橫。[5]賂:贈送。

4、名都:大邑。[6]害交於楚:謂嫁害於楚。[7]警:同“儆”,告誡。[8]楚王:指楚懷王。[9]陳軫:著名策士。[10]練甲:精兵。[11]廟祠:在宗廟祭祀。[12]趣(cù):趕快。發:派遣。信臣:忠誠可靠之臣。[13]重:多。幣:禮物。[14]奉:進獻。[15]不穀:王侯自稱的謙辭。[16]信(shēn)意:申述或显示意愿。信,通“伸”。[17]下路:楚國通向北方的大道。《戰國縱橫家書》作“夏路”。“下”與“夏”音同假借。[18]弊邑:敝國,对本國的謙称。[19]告:吳汝綸曰:“當是‘害'之壞字。”[20]誣:王引之曰:“即‘輕'字之譌,《韓策》及《史記•韓世家》俱無‘誣'字是其

5、證也。今作‘輕誣強秦之實禍'者,一本作‘輕',一本作‘誣',而後人誤合之耳。凡從‘坙'從‘巫'之字傳寫往往譌溷。”[21]趣(cù):通“促”,催促。[22]冠蓋相望:使者一路上往來不絕。[23]濁澤:在今河南省長葛縣西北。[24]《戰國縱橫家書》及《史記》“伐”上有“南”字。《韓非子》作“南與伐楚”。[25]易:換。司馬貞曰:“一,謂名都也;二,謂使不伐韓而又與之伐楚也。”[26]講:講和,和解。[27]具:配備。甲:兵士。[28]並兵:合兵。南鄉:向南。“鄉”,通“向”。[29]選:《戰國縱橫家書》作“興”,《史記》作“起”。言:宣佈。[30]《戰國縱橫家書》無“縱”字。王念孫

6、曰:“‘韓爲不能聽我'、‘爲能聽我'兩‘爲'字並與‘如'字同義。”[31]鴈行:謂緊隨秦後,追隨秦國。[32]病:憂患。[33]應:應和。[34]困:鮑彪《戰國策校注》及《史記》並作“因”。因:就着。[35]肆意:任意,隨意。[36]殉:保衛。[37]素約:預先約定。矣:《戰國縱橫家書》及《史記》並作“也”。[38]岸門:在今河南省許昌市北。[39]蒙愚:蒙昧愚笨。[40]禽:同“擒”。[41]蜀潢:地名。《戰國策》、《史記》並作“濁澤”。[42]韓是:即韓氏。“是”是“氏”的假借字。正字用()標誌,下同。[43]以一爲二:《戰國策》、《史記》並作“以一易二”。[44]祷祀:有事祷

7、求鬼神而致祭。[45]四竟:四境。竟,同“境”。[46][]內爲補入的殘缺文字。[47]逆:敵對。《戰國策》、《史記》並作“鴈行”。[48]“楚國”兩字誤重出。[49]之:當爲“王”字之誤。[50]不穀:當從《韓非子》作“不穀之國”。唯:通“雖”。[51]隹:通“隼”,《戰國策》、《史記》並作“殉”。“隼”與“殉”音同假借。[52]適:通“敵”。[53]有:通“又”。素謀:《戰國策》、《史記》並作“素約而謀”。[54]言楚國已有被伐的形勢。[55]下“強”字當爲衍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