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红工夫茶史记

川红工夫茶史记

ID:20282773

大小:102.7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1

川红工夫茶史记_第1页
川红工夫茶史记_第2页
川红工夫茶史记_第3页
川红工夫茶史记_第4页
资源描述:

《川红工夫茶史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川红工夫茶史记图1川红茶冲泡民间制作红散茶→清朝光绪年间,开作坊制作红散茶(雷玉详)→(1939年)创立“宝星茶厂”生产红茶(王文钞)→新中国建立,成立了以生产“川红工夫”茶为主的“四川省宜宾茶厂”(雷成伦、杨宝琛)→1985年,成立了“宜宾川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孙洪)至今。中国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最早利用和加工茶叶的国家,更是世界红茶加工的鼻祖。宜宾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一,有3000多年的种茶制茶历史,是中国三大高香工夫红茶之一“川红工夫”的故乡。“川红工夫”茶制作技艺产生于100多年前的清朝光绪年间。1911年就有“川红工夫”茶(史称

2、红散茶)生产销售的记载《宜宾市翠屏区文史资料汇编》第六辑(文史资料第34集)。清朝光绪年间,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关一带经营茶叶等山货生意的宜宾县敬梓场雷家湾(新湾社人)雷玉详,因躲避战乱而回到宜宾老家,同时带回了当时风靡海外的当地特产“正山小种红茶”产品及制作技艺。他回到家乡后,在高县、筠连县、宜宾县等地收购竹笋、花椒等山货时发现当地很多农户在房前屋后及地边种植了大量的茶树,并分布有小加工作坊,主要加工绿毛茶和黑毛茶(砖茶原料),而且发现当地茶叶天然品质优良,于是在高县可久镇高岭村和宜宾县观音镇红豆村选择了二个作坊,开始试制红散茶,用“正山小种红茶”

3、工艺制作试销并发现四川一带不喜欢“正山小种”的松柴烟味,于是他将松枝加温萎凋改为自然萎凋,即松枝烟熏烘焙为木炭烘焙,形成了“川红工夫茶”(红散茶)初制工艺的雏形。且加工的茶叶带有特殊的橘糖香,产品已投入市场就倍受欢迎,供应不求。据宜宾市翠屏区文史委编撰的《文史资料汇编》第六辑(文史资料第34集)记载,清宣统年间,公元1911年,宜宾主要茶商号“复昌栈”就开始销售本地生产的红茶、细毛尖茶、沱茶、绿茶等,销往重庆、成都、武汉一带。1939年宜宾当时著名的“宝元通百货公司”老板肖则可及股东投资创立了“宝星茶厂”,其二代“川红工夫”传统技艺传承人王文钞(股东之一)

4、,对传统原有的生产工艺进行改进和完善,其条索更加紧细秀丽,汤色更加红艳明亮,橘糖香更加浓郁持久,并增加了“川红工夫茶”的精制工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川红工夫”茶制作技艺,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抗日战争时期,“宝元通公司”的“宝星茶厂”,还在云南的下关和昆明设立分厂,以当地原料生产加工红茶,远销广州。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在制订全国茶叶生产区域规划时,因宜宾有生产红茶历史和有适制红茶原料的广大产区,于一九五二年边将宜宾县、高县、筠连县订为红茶生产区域(中国茶叶公司茶(52)计字第395号-1952年8月13日)。并批准正式成立“中国茶叶公司宜宾茶厂”,其规模为西南地

5、区最大的茶叶加工厂。以雷成伦为首的第三代和杨宝琛第四代“川红工夫”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在完整地保留传统手工技艺和品质风格的前提下,使“川红工夫”实现了规模化生产,1985年,将传统技艺制作的“川红工夫”茶送往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举办的第24届世界食品博览会上参加评比,获得金质奖章,使“川红工夫”茶真正名扬世界,成为享誉中外,与祁红、滇红齐名的中国三大高香工夫红茶之一。到了20世纪,以孙洪为首的第五代“川红工夫”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成立“宜宾川红茶叶集团有限公司”,针对过去“川红工夫”茶传统制作技艺工艺由小作坊生产没有文字记录,其传承方式主要是口述和手把手传授以

6、及由父辈传给子辈,师傅传给徒弟,一代传一代的特点,通过进一步挖掘、记录、整理和完善,形成了“川红工夫”茶传统制作技艺得到进一步保护、传承、发扬光大。到2012年,“川红工夫”茶茶园种植面积已超过50万亩,年产量超过8000吨。2013年5月,在成都举办的有世界500强企业参加的全球财富论坛上,“川红工夫”茶被推选为“四川名片”递给世界500强。“川红工夫”茶再次名扬天下。传承谱系代别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文化程度传承方式从艺时间详细地址一清朝宣统年间雷玉祥男1882年3月私塾传自师傅不详宜宾县敬梓场雷家湾二民国初年王文钞男1900年6月私塾师承雷玉祥30宜宾市走

7、马街三雷成伦男1918年5月中学师承王文钞40宜宾市将军街四杨宝琛男1933年7月大专师承雷成伦42宜宾市大南街五孙洪男1967年6月本科师承杨宝琛15宜宾市岳武里街六练学燕女1980年3月本科师承孙洪9宜宾市南溪区六李湘成男本科师承8四川资阳市1981年9月孙洪表1川红工夫茶工艺传承谱系文章来源于旭茗茶业公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