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流动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

在京流动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

ID:20292057

大小:46.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0-12

在京流动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_第1页
在京流动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_第2页
在京流动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_第3页
在京流动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_第4页
在京流动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在京流动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在京流动劳动力的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在京流动劳动力的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1.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1;2.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872)[摘要]利用2006年北京市1‰流动劳动力调查数据,从职业特征及工资水平、职业培训、职业保障与政府服务等方面对在京流动劳动力的工作特征进行考察,得到的主要结论有:在京流动劳动力从事的大多为建筑业和城市传统服务业,且“工作类型”升级缓慢;作为雇主、雇员、自营劳动者、家庭帮工等四个工作类型的受访者在工资水平、求职方式、职业保障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流动劳动力进入

2、北京后接受的培训有所增多,工人主动提出培训要求的趋势明显,培训费用职工内部化趋势加强;在京流动劳动力的职业保障令人担忧,政府在为流动劳动力提供公共服务的种类、数量及服务质量方面还有待加强。[关键词]流动劳动力;北京;就业[中图分类号]F2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09)12-0017-06※本文是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农村劳动力迁移的代际传递模式研究》(08XNI003)的阶段性成果。一、引言流动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大量的流动劳动力涌入城市,他

3、们的迁移活动大多是经济型的①,这种迁移本身就是一种均衡,意味着他们流动后的经济环境要比在迁入地好。那么,他们的工作质量怎么样呢?人们更加关注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另一方面,流动劳动力进入城市,也对城市生产生活产生影响:流动劳动力在城市就业必然对城市人口就业发生作用,一种通常的分析方式是采用正反对比,即讨论流动劳动力就业与当地人口就业的互补性与替代性。对这个问题更进一步的讨论是对比流动劳动力就业对城市发展的贡献与之带来的流动劳动力问题的权衡②,由此来判断决定一个城市应该设置的进入门槛(杨上广、丁金宏,2005;朱韵洁、贺浩亮

4、,2009)。③对流动劳动力就业考察的文献很丰富。从地域角度,有些讨论全国的流动劳动力就业情况,如段成荣、杨舸(2009)回顾了改革开30年来我国流动劳动力就业状况发生的变化,讨论了数据来源及统计口径变化对数据可比性的影响,并着重介绍了流动劳动力的规模变动、人力资本变化,以及职业行业的变化。鲁奇、王国霞、杨春悦、曾磊(2006)讨论了流动劳动力就业的地域分布决定因素,通过对比1990年与2000年流动劳动力就业的分布特征,发现10年中流动劳动力东、中、西部分布变化与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变化(如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

5、固定资产投资额、企业所有制结构)高度一致;而东部地区的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福建这三个亚区层面的流动劳动力分布并不能由经济因素完全解释。有些讨论某个省市的流动劳动力就业情况。如李萌(2004)在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框架内讨论了武汉市流动劳动力的就业分布与收入的关系,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个人特征三个方面来解释流动劳动力的工资决定方式。发现这些因素对收入的影响在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不一致,尤其是人力资本因素在正规部门被扭曲。值得一提的是,在讨论流动劳动力就业情况时,出现最多的一个概念是非正规就业④,而许多描述也由这个

6、概念展开,这种非正规就业体现在就业培训、就业保障、职业结构等方面。如原新、万能(2007)讨论了大城市(主要为广州、北京、天津、上海)中流动劳动力的非正规就业情况,认为流动劳动力从非正规就业转向正规就业是城市化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李萌(2004)讨论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工资的影响也体现了流动劳动力中普遍存在的非正规就业。这种非正规就业在就业培训、就业保障、职业结构、城市进入门槛等方面的调查中得到证实(王春光,2006;陈浩、杨晓军,2008;韦小丽、朱宇,2008;林李月、尹志锋1,郭琳2,车士义2[作者简介]尹志锋(19

7、82-),男,湖南邵阳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结构与就业;郭琳(1982-),女,山东淄博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人口统计学;车士义(1983-),男,山东菏泽人,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人口与经济发展。2009年12月第31卷第12期当代经济管理CONTEMPORARYECONOMY&MANAGEMENTDec.2009Vol.31No.1217朱宇;2009;李富田,2008等)。本文旨在讨论北京市流动劳动力的就业状况。我们将借鉴

8、以上文献所介绍的方法,结合2006年北京市1‰流动劳动力调查数据对北京市流动劳动力的就业状况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我们将从职业特征及工资水平、职业培训、职业保障与政府服务等方面考察在京流动劳动力的工作情况,并就调查结果与已有的研究进行对比。文章结构如下:第二至第四部分分别讨论职业特征及工资水平、职业培训、职业保障与政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