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论”浅说

《老子》“道论”浅说

ID:20297327

大小:30.3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09

《老子》“道论”浅说_第1页
《老子》“道论”浅说_第2页
《老子》“道论”浅说_第3页
《老子》“道论”浅说_第4页
《老子》“道论”浅说_第5页
资源描述:

《《老子》“道论”浅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当代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要求人们从思想观念上由以往单纯的“政治人”、“经济人”、向“文化人”嬗变。当世界上有识之士分析了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佛教文化和儒家文化各自的利弊和当代全球社会生活的发展需要后,都不约而同地把思想的触角伸向了中国的原始道家文化。因此,深入挖掘道家文化的核心“道论”的精义,对发展着的中国和世界,对“政治人”、“经济人”向“文化人”思想观念的嬗变,重塑民族之魂和世界理念,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一、“道论”是《老子》创建的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哲学理论体系  《老子》之前,“道”作为字出现很早,只是作为“道路”意义

2、使用的,但不是作为抽象的哲学概念使用的。“道”虽未在甲骨文里发现,但在西周金文里就有。如《貉子卣》中,“道”字由“行”和“首”两个部件组成;在《散盘》中,由“行”、“首”、“止”三个部件组成,都是道路的意思。  成书于殷末周初(经李学勤先生考证)的《易》里,“道”出现3次:  “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易·履》九二爻辞)  “有孚在道以明,何咎?”(《易·随》九四爻辞)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易·复卦辞》)  这3句话里“道”也都是道路的意思。对于“复卦辞”,有人因解释不清楚“七日来复”,把“道”释为抽象义项,似可商榷。

3、因为“复卦辞”是上承“剥卦辞”来说的,也就是说64卦之间其变易是有联系的。如从“剥卦”“上九”爻说起,经“复卦”6个爻位之变,正是七数,则“复卦”可变回“剥卦”,此即“复”意。故“反复其道”之“道”仍是本初义“道路来回经过”。  内容基本上产生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的《诗》,305篇共出现“道”字29次,但大多是“道路”意,只有“有相之道”(《诗·大雅·主民》第5章),因“相”之本义“盲人之杖”,“道”多少有一些抽象意义,但也不是“有物混成”云云的完全抽象的意义。  但在春秋时代,由于“道路”作为一种神灵被祭祀,“道”字在“道路”本初义的基础上

4、被抽象为人格神祇。如《礼记·曾子问》“道而出。”孙希旦先生集释说:“道,祭行道之神于国城之外也。”再如《左传·昭公七年》“梦襄公祖。”注曰:“祖,祭道神。”疏曰:“祖与道为一,知‘道’是祭道神也。”(《唯道论的创立》,宫哲兵著,武汉出版社,第5-6页)。  正是由于“道”的人格神化,“道”的含义开始被抽象,由人格神又抽象为无人格神,天的现象变化和运行规律等。这在春秋典籍中多有反映。《墨子》一书就用了很多道的概念,并且已经相当抽象,如“有与无之道”(《墨子·明鬼》)。如《左传·昭公三十二年》:“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

5、高岸为先,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主所知也。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壮,天之道也。”前期法家人物申不害、慎到、商鞅也提出了因天道而任法的思想。  《老子》之后,《易传》、《子思子》、《孟子》、《庄子》、《孙子》等也都在各自的理论上对天道、人道、兵道等问题有所论述。但是,真正把“道”上升到本体论、宇宙论上去论述,全面深刻揭示其内涵的,只有《老子》一书。  二、《老子》“道论”浅析  《老子》一书作为其社会政治学说-“德论”立论的基础-“道论”,以其丰赡的学养和深邃的思考,阐发得格外高远也格外宏富,其宇宙论、社会论和人生论,几乎涵盖了被后

6、世称为宗教、哲学、史学等各种具体学科的知识,并且其思想的光芒历久弥远,甚至超越了种族意识成为了人类意识和宇宙意识。  首先,《老子》的“道论”以无以伦比的智慧确认了宇宙论和本体论,并且进行了超因果的推论。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王弼注《老子》第二十五章,下同)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一章)  《老子》“道论”开篇就在“独立”和“周行”的情状下,即既不可分割又不是

7、静止的状态中,以完全抽象的概念阐发了“道论”,确认了宇宙本体。(郭店楚简《老子》就以此段开篇)而这正暗合了人类100多年前才搞明白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并且,又对“道”由粗到精、去伪存真地在意识上真切地确认它(“其中有信”)。这是需要何等的智慧和大勇呢?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现在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智慧,只强调物质的第一性,是建立在西方哲学以“有”为本体论的基础上的,对物质的生成之“道”不去再追问。这就有认识的局限性。而《老子》“道论”却对“独立”、“周行”的宇宙本体提出了疑问: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四

8、章)  这个“先天地生”的“道体”渊渊湛湛,或存或无,好象是万物之宗本。但按形式逻辑推下去,这个“万物之宗”是谁生的呢?这就不是形式逻辑所能解决的问题。因按因果说,“物物者非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