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载预压技术在高速铁路路基施工中的应用

堆载预压技术在高速铁路路基施工中的应用

ID:20303854

大小:6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2

堆载预压技术在高速铁路路基施工中的应用_第1页
堆载预压技术在高速铁路路基施工中的应用_第2页
堆载预压技术在高速铁路路基施工中的应用_第3页
堆载预压技术在高速铁路路基施工中的应用_第4页
堆载预压技术在高速铁路路基施工中的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堆载预压技术在高速铁路路基施工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堆载预压技术在高速铁路路基施工中的应用云桂铁路(沪昆客专)云南有限责任公司云南昆明650011摘要:沪昆铁路客运专线是云南在建的第一条设计时速300公里,预留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轨道结构采用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软弱地基的处理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堆载预压主要适用于低路堤、浅路堑地段,以及进行了地基加固,但需加快工后沉降、缩短自然沉落时间的路基地段。受架梁等影响的地段,一般不采用堆载预压,而采用其他技术措施处理。堆载预压技术是路基工程施工的关键技术之一,其括填料、沉降观测元件的埋设、观测频次、沉降观测报告及沉降观测评估等内容。木文

2、以高速铁路路基施工为中心,谈谈其中堆载预压技术的应用措施与要点分析,并对其注意事项进行研宄,希望与广大同行共同分享、探讨。关键词:堆载预压;高铁软弱路基;施工应用.1八—刖目堆载预压是一项广泛运用于高速铁路软弱路基的处理技术,对于高速铁路路基施工质量的控制及达到无砟轨道铺设条件具有重要意义。从以往高铁路基施工经验来看,在应用堆载预压法的过程中,如何针对其各项技术要点采取针对性措施是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堆载预压技术实际应用价值的决定性因素[1-3]。笔者特结合自身相关经验,对堆载预压在高铁软土路基施工中的应用要点做出分析与探究,现概述如下。

3、1.堆载预压处理措施1.1施工组织计划堆载预压周期一般为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沉降观测和调整期,且应经过至少不少于1个雨季。观测数据不足或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期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措施。堆载预压段施工可能对施工物流通道及无砟轨道施工产生影响,也可能在架梁通道上,笔者所管理的标段中堆载预压段均在架梁通道上。因此,堆载预压段路基的施工组织安排就显得尤为关键,否则就会导致堆载预压周期不足。1.2技术处理进行堆载预压吋,应以如下流程进行处理。首先,为对各环节的正常施工形成保障,应将袋装土于电缆槽(包括接触

4、网立柱内侧)进行码砌,并将宽度与高度控制在适宜范围(均为lm)内,如堆载预压段较短时,也可采用不堆码的方式,待卸载完成后再施工电缆槽及接触网基础;将重量为100〜150g/m2的非织造土工布铺设于基床表层,由此为后期预压操作提供便利条件[4]。将预压土每层填筑厚度控制在不超过0.4m的范围内,冋吋为避免卸料过程中产生明显车辙,还应以压路机(中型)进行数次碾压,进行堆载预压吋以分级方式逐步施加。最后,预压堆载开始,即开展沉降观测,观测频率可控制在每天1次,如两次填筑吋间间隔较长,观测频率为每3天1次,并根据沉降观测结果,形成沉降变形观测资

5、料,直至沉降变形观测资料通过第三方评估后即可进行分层卸载操作。1.3填料处理进行堆载预压填料选择吋,应将填料的最大粒径控制在不超过10cm的范围内,并严格规避以淤泥、腐殖土等物作为填料[1-2]。另外,还应将细粒土含量较大的填料作为第一层预压土,并采用轻型碾压设备对填筑部位进行碾压,由此防止基床表层顶层土工布受损。1.4速率处理当中心线地面沉降速率在加载过程中每昼夜大于1.0cm,坡脚水平位移速率每昼夜大于0.5cm,应当对这一情况予以足够重视,将速率变化实际情况及吋上报,并立即停止加载操作,并加大观测频率至每天2〜3次。除此之外,还应

6、对其引发原因进行严格探查,并根据探查结果制定相应措施,待解决后才可继续进行堆载。1.5靠近桥台堆载预压处理针对桥台端处进行堆载预压处理吋,应对处理方案做出相应调整。一方面,应采用长度超过3m的袋装土于桥台尾端处进行堆载预压;另一方面,应将纵向边坡率控制在1:0.5的范围内。1.堆载预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点分析2.1观测方法首先编制《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并报监理单位及业主审批。对变形点进行沉降观测吋,可在确保沉降路线所经的工作基点不低于2个的前提下,以附合沉降路线的方式实施往返观测。另外,对沉降仪、沉降尺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应对多日常校

7、验记录引起足够重视,并将沉降管轴、沉降仪视准轴的夹角控制在15°以下,同吋将仪器的各项参数设置在合理范围内。最后,如所采集的数据与实际要求存在一定差异,则可于现场进行提示,并重新进行测量。2.2观测数据为对观测数据的准确性提供坚实保障,进行数据观测的过程中,应以国家相关标准要求为基准,进行外业路线测量时,应按照“五固定法”进行测量。“五固定法”即指每个测段的测量方法、路线、仪器、人员、工作基点等五项因素[3-4]。在观测的过程中,应按照以下参数范围进行设置:①前后视距差应控制在1.5m以内;②视线长度应控制在50m以内;③前后视

8、距累计差应控制在6m以内;④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应控制在1mm以内;⑤两次读数差座控制在0.4mm以内。2.3观测仪器观测仪器的处理可对整体观测效果产生重要的直接影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起足够重视。①观测前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