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达默尔式的斐多篇

伽达默尔式的斐多篇

ID:20309836

大小:77.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0-12

伽达默尔式的斐多篇  _第1页
伽达默尔式的斐多篇  _第2页
伽达默尔式的斐多篇  _第3页
伽达默尔式的斐多篇  _第4页
伽达默尔式的斐多篇  _第5页
资源描述:

《伽达默尔式的斐多篇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伽达默尔式的斐多篇一诠释的原则人面临死亡的时候,更多会想到宗教而不是哲学。《斐多》是苏格拉底临死前一天的言行记述,所以毫不奇怪,在其中,与死亡直接相关的通常的宗教主题即灵魂不朽问题成了主要的内容;伽达默尔研究《斐多》的篇章也极其合理地名为:“柏拉图《斐多篇》中的灵魂不朽证明”[1]。我们平常人在读到《斐多》所述苏格拉底战胜了死亡恐惧、从容赴死的故事时,通常深受感动,我们出于常识所想望从其中获得的教益也正是如何直面死亡、战胜死亡。但是,当我们拿起《斐多》,我们首先不可能忽视的是,《斐多》所记述的并不是一个宗教家,也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一个哲学家(准确地说,一个哲学家的最初

2、与最高典范)的临死言行——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其对死亡的态度与表现造就其为这典范,同样,《斐多》的记述者也不是一个普通人或者宗教家,而是大哲学家柏拉图,而且,柏拉图本人并不是苏格拉底故事的直接讲述者(他本来也不是故事的亲历者),在文中,他让苏格拉底故事的亲历者斐多(也是一个哲学家)进行回忆与讲述。如果我们足够重视《斐多》文本首先向我们展示的这些最表面的东西,同时又对自己是否是(或够得上)哲学家有足够清醒的认识,那么,我们便不会匆忙又天真地相信,《斐多》(以某种前基督教的方式)给了我们平常灵魂战胜死亡的确据。作为柏拉图最优美的作品之一,《斐多》以极其诗意的方式表现出哲学家苏格

3、拉底如何战胜了死亡,在追忆结束之时,斐多发出了对苏格拉底的无上赞美,这样,初看起来,《斐多》是哲学家们在赞美其始祖苏格拉底、赞美哲学,我们能得出的可靠结论最多是:哲学生活让哲学家战胜了死亡。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斐多》和我们平常人的指望又有何干呢?它能为我们平常灵魂的指望留下什么呢?作为柏拉图哲学文本的一个主要诠释者,现代哲人伽达默尔对平常灵魂的指望所面临的上述困难显然了然于心,这也许可以用来说明,为什么他的《斐多》篇一开始便指出,人们可以把《斐多》比作基督性的战胜死亡,可以把苏格拉底的灵魂不朽证明当作基督性战胜死亡的异教预示,但这却是一个误解。针对这一误解,伽达默尔认

4、为,《斐多》真正处理的问题并非“战胜死亡”(Überl;berzeugungskraft)比其论证的“逻辑的证明力量”(logischeBeodern)科学启蒙”[5]。这并不仅仅是他们的问题,而是反映了整个时代的风尚,如伽达默尔后来明确指出的,整个讨论的背景就是科学的启蒙以及迄今有效的传统宗教的彻底崩溃[6]。相反,正是苏格拉底提醒他们注意这一禁令的宗教背景。伽达默尔还特别指出两个戏剧性的细节来印证他们的思想倾向:当苏格拉底提到对自杀禁令的反对意见(在有些情况下死亡比在无法忍受的方式下继续生活要好得多)时,克贝表示赞同的方式真引人注目,他笑着表示赞同,而且用

5、自己家乡的方言(62a);而当苏格拉底说出自己对哲学的理解,把哲学表述为就是“学习死亡”(或按伽达默尔的说法,用“死亡”解释一切哲学的意义)时,西米阿斯则笑了起来(64a)。伽达默尔说,柏拉图以此来表明:这些毕达哥拉派的朋友“完全被理性的合理性理想所主宰着”,宗教传统对于他们“实际上已经如此苍白无力,以至灵魂在彼岸的命运问题不再有任何重要性”[7]。那么,与他的毕达哥拉派朋友相反,苏格拉底则利用灵魂净化的思想来证明自己欣然赴死的正当性(64b-68b):对于哲学家来说,死无非就是灵魂摆脱了肉体的束缚成为纯洁的,从而更有可能求得“真实的智慧”或“纯粹的知识”,见到美本身、

6、善本身;在这种意义上哲学家追求智慧就是在学习死亡,即训练自己活着而保持死的状态。在这里,伽达默尔指出,毕达哥拉派的纯洁概念显然已经被苏格拉底悄悄地改造了(66d),对于传统的毕达哥拉派信徒来说,纯洁只在于遵守秘仪性的洁净戒律却没有一种自我理解,“与此相反,对苏格拉底来说,纯洁意味着对他自身——专注于思想的哲学家之生活——的一种新的意识”[8]。总之,根据伽达默尔,苏格拉底把对哲学生活也即纯粹思想的自我意识理解成纯洁的灵魂,他就用自己的这种纯洁灵魂观改造了传统宗教的纯洁灵魂观;“纯粹思想”与“自我理解”,这是伽达默尔总结苏格拉底灵魂观的关键词[9]。伽达默尔在这里又注意到

7、对话进程中的一个戏剧情节,就是苏格拉底对毕达哥拉派宗教传统纯洁灵魂观的改造竟然得到了两个毕达哥拉派朋友的强烈认同(67b)。为什么会如此?伽达默尔解释道,因为苏格拉底所提出的“纯粹思想”正是这一代毕达哥拉派所致力于的科学特别是数学的标志性特征,或者说反映了后者的本质,尽管他们当然不会理解数学的这种纯思本质,因为他们不理解理念论。我可以说,这是伽达默尔从他的诠释学设定出发对这一标志性情节的必然解释。我们知道,不仅在这里,而且在整个谈话的各个阶段,苏格拉底都以他的言论主宰了他的对话者,使他们最后认同他。那么,苏格拉底如何能做到这一点?事情真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