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

论我国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

ID:20337460

大小:77.62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12

论我国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_第1页
论我国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_第2页
论我国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_第3页
论我国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_第4页
论我国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我国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我国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摘要】简要介绍了国外重大危险设施的辨识标准研究情况,并结合我国重大危险源普查试点工作的初步辨识标准,以及几个试点城市普查的数据分析,提出了我国重大危险源辨识最小标准的建议。【关键词】重大危险源辨识重大事故控制AbstractTheforeigedatagainedinseveralcities,suggestionsofminimumidentificationstandardofmajorinChinawereputforward.Keywords:MajorhazardldentificationSevere

2、accidentControl1引言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在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也隐藏着极为严重的潜在危害,例如,1984年的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我国温州氯气泄漏事故;1993年深圳发生的危险品库爆炸事故等。这些事故尽管起因和后果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特点,即事故发生的根源是设施或系统中储存或使用了大量的易燃、易爆或有毒的危险物质。重大恶性工业事故的不断发生,使人们认识到,现代工业生产潜在着巨大的危险性。一旦发生事故,不仅在工厂内部,而且在相邻地区,对人员生命、财产和环境都将遭受到巨大的损失。因此,本

3、世纪70年代以来,对重大危害的研究已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重点研宄对象之一,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1993年6月,第80届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将“重大危害设施”定义为:不论长期或临时的加工、生产、处理、搬运、使用或储存数量超过临界量的一种或多种危害物质,或多类危害物质的设施(不包括核设施,军事设施以及设施现场之外的非管道的运输)[1]。我国重大危险源是指工业活动中客观存在的危险物质(能量)达到或超过临界量的设备或设施[2]。实际上,重大危险源基本等同于国际上定义的“重大危害设施”。2国外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

4、概况英国是最早系统地研究重大危险设施控制技术的国家。1974年6月,英国发生严重的弗利克斯巴勒爆炸事故后,英国安全与卫生委员会设立了重大危险咨询委员会(AC丽)。1976年,AC.首次提出了重大危险设施标准的建议书[3]。1979年,ACMH又提出了修改标准[4],临界量从极毒物质100g到一般易燃液体1OOOOt不等。1982年6月,欧共体颁布了《工业活动中重大事故危险法令》(EECDirective82/501,简称《塞韦索法令》),该法令列出了180种(类)物质及其临界量标准。1996年12月,欧共体通过了82/501/EEC的修正

5、件:“Councidirective96/82/EC”,其中附表1列出了29种(类)物质及临界量,附表2列出了10类物质及临界量,临界量从极毒物质甲基异氰酸盐150kg到极易燃液体50000t。表1贮罐区(贮罐)临界量表类别物质特性临界量(m3)可燃液体闪点<28°C100028°C彡闪点<60°C2000闪点彡60°C5000气体可燃气体1000助燃气体2000毒性物质1000表2库区(库)临界量表类型物质类别临界量(kg)火炸药、弹药库起爆药5000猛炸药20000火药及烟火药30000毒性*物质库极度危害5000高度危害20000中

6、度危害30000易燃、•■醬物品库液体闪点<28°C的液体1000028°C<闪点<60°C的液体20000闪点>60°C的液体30000气体爆炸下限<10%的气体W000爆炸下限彡10%的气体20000助燃气体20000固体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气体即能导致自燃或爆炸的物质5000常温下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气的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并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5000受到水或空气中的水蒸气的作用,能产生爆炸下限注*:毒性物质类别参照国家标准GB5044-85《职业性接触毒性危害程度分级》分类。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在OECDColincilAct

7、(88)84中也列出了20种重点控制的危害物质,临界量从毒物乙拌磷等的100kg到极易燃液体50000t。1992年,美国劳工部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局(0SHA)颁布了《高度危害化学品处理过程的安全管理》(PSM)标准,标准中提出了138种(类)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临界量标准最小值100磅,最大值为15000磅。随后,美国环境保护署(EPA)颁布了《预防化学泄漏事故的风险管理程序》(RMP)标准,对危险源的确认作出了规定。1988年,国际劳工组织编写了《重大事故控制实用手册》,1991年,又出版了《重大工业事故的预防》,均对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方

8、法及控制措施提出了建议;1993年通过了《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临界量从极毒物质甲基异氰酸盐150kg到极易燃液体50000t。综观各国有关标准,虽然不是所有的国家,但绝大多数国家均是采用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