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三问

阅读教学三问

ID:20338822

大小:2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09

阅读教学三问_第1页
阅读教学三问_第2页
阅读教学三问_第3页
阅读教学三问_第4页
资源描述:

《阅读教学三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阅读教学三问阅读教学三问  20世纪90年代初,阅读学者就指出“阅读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交际活动”,“阅读是吸收也是倾吐”,阅读是“人类文化不断创新的过程”,“读者在阅读中成长,人类文明在阅读中前进”。20世纪末,阅读学者更加明确地指出:“阅读活动是读者和作者之间通过文本所进行的一场跨时空的对话,这是世代传承的无声对话,是思想撞击出火花的伟大的对话。”在语文教学中,一个学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上阅读课,但事实上,解决的问题是否是学生在阅读中本身存在的问题呢?是否阅读课真正姓“阅读”了呢?新课标的颁布和阅读教学的实际状况迫使我们不得不追问:  一问:

2、阅读课我们该教给学生什么?  传统的阅读教学从文章学的目的出发,教读一篇文章是为了弄清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表现方法、语言特色;从语文知识出发,是为了弄清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然而现代社会,阅读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获取信息和知识,发展智力,充实精神。因此,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就告诉我们,“读”具有其自身重要的意义。不学会读,我们如何在信息量急剧膨胀的信息时代去获取有价值的内容?没有阅读,从古至今一切科学的论断、经典的美文、精辟的思想如何被我们吸收并发扬光大?

3、不重视读的教学,一切该具备的阅读能力又如何让学生掌握?  那么阅读课又该如何体现出阅读的特点呢?新课程标准明确地向我们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师生的双边活动应紧紧围绕文本的阅读与理解来展开,不可脱离文本的阅读来分析、感悟,不能架空了阅读材料。新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具体来讲就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

4、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些能力绝不是一、两节语文课的教学就能实现的。这种阅读要求事实上已经是对学生进行综合文学素养的培养,绝不是简单的只要读懂就行了。  另一方面阅读是一种心智过程,这种过程是一种智力技能的体现,所以还要求能准确而迅速地从书面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也就是我们常讲的阅读技巧的掌握。因此,要有效地阅读,就必须对阅读者阅读的速度、方法,选择、筛选阅读材料的能力以及在阅读中需要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综合能力都提出相当高的要求。这些训练也只能贯穿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完成和提高。  显然,以上所讲的内容应该是阅读课要

5、教给学生的最基本的内容。阅读课不但不是“写作”的附属物,它的意义比写作更深远。更重要的是,这些阅读技能的掌握关系到阅读者个人的可持续性发展潜能,关系到阅读者在未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前景。作为语文教育者,我们责无旁贷地要让我们的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阅读能力。  二问:怎样克服阅读教学中的功利主义思想?   要克服阅读教学中急功近利的思想,首先要对阅读课优劣的评价有个明确的指导思想。阅读课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各种阅读的方法,培养灵活运用各种阅读方法的能力,达到学会阅读、学会分析、学会鉴赏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深入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

6、阅读他人的作品,来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增加对生活感受的积累。因此,要让阅读教育回归其本位,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施阅读教学,把课程标准中对阅读的要求逐项落实到位。  对于在阅读与感受的基础上,能否把自己的体会讲出来,能否进一步学会作者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段和问题,北大的王富仁教授曾发表过这样的看法:感受和表达并不是一回事。学习文学作品,只要求学生理解他们现在能理解的东西,理解的东西不能马上表达出来,也是很正常的。学生的学习,是为他们的整个人生做准备,不需要也不可能现在都表达出来。他们现在的感受即使很朦胧,随着人生体验的丰富,将来逐渐会变得清

7、晰起来。学生一旦有了触发点,你要他不表达也不可能。语文课能上到这种程度,就是成功了。所以,阅读对一个学生的影响并不是立竿见影能体现出来的,他会随着学生阅读的增加、人生阅历的丰富在适当的时候凸现出来。  其次,要克服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目前的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的弊病,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诵读不足,分析介入太快。学生不能凭借自己的感知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太快地转入分析,便缺乏基础,尤其是缺乏厚实的感性基础,使分析流于架空、不实,得出的结论是无根的。  第二、咀嚼不足,结论得出太快。学生难以在辞章的引发下,联

8、系生活体验去感受、品味和吸收,以致情思无法介入,理解缺乏支撑,鉴赏无法实现,记住几条结论有什么用处?  第三、讨论不足,分歧消解太快。因为重结论,课堂上有限的几个问题也不能从容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