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普遍性视阈下的王弼无本论思想

论普遍性视阈下的王弼无本论思想

ID:20427599

大小:64.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0-11

论普遍性视阈下的王弼无本论思想_第1页
论普遍性视阈下的王弼无本论思想_第2页
论普遍性视阈下的王弼无本论思想_第3页
论普遍性视阈下的王弼无本论思想_第4页
论普遍性视阈下的王弼无本论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普遍性视阈下的王弼无本论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普遍性视阈下的王弼无本论思想:人类只是天地之间有限的存在,却充满着对无限的渴望。普遍性的追寻源自求知的本性,他们所期望获得的本就是对所追问对象普遍适用的解释,而不是对具体情境的回应。普遍的原理可以为现实世界提供指导,具体的经验则难以再现。以王弼为首的“贵无”派玄学鲜明地提出了“以无为本”的观点,展开了对普遍之“无”的追问。“无”和“自然”所具有的普遍特性,使得它们具有对“有”和“名教”进行解释和指导的作用。对普遍原理的注重,也使得王弼的玄学思想显示出超越性的一面。  关键词:贵无;普遍性;整体  :B235.2:A:1004-

2、0544(2013)01-0041-04  老子要常守之的是万物之奥的道,可以让孔子朝闻夕死的道也是一以贯之的。哲人们只有超越经验世界的束缚才能使理论获得普遍的解释力,理论的普遍性随着理论适用的范围而增减。以此分析两汉的思想,我们便发现两汉的思想过多地关注于文字的辨析和现象之间偶然的联系,较少有构建普遍原理的兴趣,这使得两汉的思想在浩如烟海的考据注疏当中逐渐丧失活力。魏晋玄学正是对两汉思想进路的一次转变,“无”既是整个贵无哲学体系的核心观念,也是万事万物存在的终极根据。王弼的玄学理论紧紧围绕着“有无”、“本末”、“体用”等几组概

3、念展开,正因为王弼试图发现具体事物背后统筹万有的普遍原理。  王弼的玄学思想以“有无之辨”的形式展开,对于“无”与“有”,王弼作了“本”与“末”的区分,“无”是万“有”存在的根据,这种“以无为本”的观点是王弼的玄学思想在读者面前最直接的呈现。对于王弼自身的出发点而言,统一性原理的提出为的是应对当时社会思想领域存在着的“散”、“乱”的状况。  王弼首先面对的是名教的失落。名教作为当然之则,在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那里,更多地表现为与人道原则相结合的价值诉求,是内在心性的外在展现,其基本要求是自觉原则与自愿原则的统一。然而,名教作为

4、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为规范系统,有疏远其内在根据的可能。儒学在汉朝取得官方哲学的地位之后,名教便在形式化、外在化的方向上发展,自觉自愿被强制所取代,心性原则被逐渐忽视,结果是社会价值体系的崩塌。道德的错位进而导致大量的伪名士假借名教谋取功名,所谓的求贤取士做的都是一些表面的功夫,名教的功利化虚伪化倾向成为东汉以来的士人阶层不得不所面对的问题。名教缺失价值理想的困境在魏晋之际尤为甚,王弼在对所谓“前识者”的批判中不无忧心地说道:  竭其聪明以为前识,役其智力以营庶事,虽得其情,奸巧弥密,虽丰其誉,愈丧其实。劳而事昏,务而治秽,虽竭圣智

5、,而民愈害。  这种所谓“竭其聪明”“役其智力”的治理只是流于“奸巧”却又“丧其实”的做法,所做的都是一些外在的努力,这种状况正是对魏晋之际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摆在王弼面前的任务是价值理想的重建。  王弼其次所面临的问题是思想领域存在着大量“纷纭愦错之论,殊趣辨析之争”的状况。名教的失落有其理论的原因,问题的解决也需要理论上的省察。名教就理论渊源而言属于儒学的传统,王弼对名教的匡正属于儒学自我检讨的范围,可是这种理论的修复也需要对其它理论资源的借鉴。对于如何进行社会治理。历史留给王弼的是各家各派的争论分歧,王弼必须做出考察和选择

6、。在《老子指略》当中,王弼对包括儒学在内的各种理论学说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  而法者尚乎其同,而刑以检之。名者尚乎定真。而言以正之。儒者尚乎全爱,而誉以进之。墨者尚乎俭啬,而矫以立之。杂者尚乎众美,而总以行之。在王弼看来,这些学派的这种理论特质不但无益于名教,反而需要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混乱状况负责,王弼继续说道:  夫刑以检物,巧伪必生;名以定物,理恕必生;誉以进物,争尚必起;矫以立物,乖违必作;杂以行物,秽乱必兴。  这些学说之所以会产生如此的后果,其共同的原因是“皆用其子而弃其母”,所谓的“用子弃母”也就是本体理论的缺位。理

7、论上的“用子弃母”与名教失落当中的重形式轻实质可以说正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表现,王弼的以上分析揭示出了两者之间的逻辑关联。如何解决理论上“用子弃母”的困境同样也是王弼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避免名教的形式化就要转变理论上“用子弃母”的状况,重建名教的道德本体。名教是:人类只是天地之间有限的存在,却充满着对无限的渴望。普遍性的追寻源自求知的本性,他们所期望获得的本就是对所追问对象普遍适用的解释,而不是对具体情境的回应。普遍的原理可以为现实世界提供指导,具体的经验则难以再现。以王弼为首的“贵无”派玄学鲜明地提出了“以无为本”的观点,展开

8、了对普遍之“无”的追问。“无”和“自然”所具有的普遍特性,使得它们具有对“有”和“名教”进行解释和指导的作用。对普遍原理的注重,也使得王弼的玄学思想显示出超越性的一面。  关键词:贵无;普遍性;整体  :B235.2:A:1004-0544(2013)01-0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