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送别诗结尾模式综论

唐代送别诗结尾模式综论

ID:20435791

大小:63.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12

唐代送别诗结尾模式综论  _第1页
唐代送别诗结尾模式综论  _第2页
唐代送别诗结尾模式综论  _第3页
唐代送别诗结尾模式综论  _第4页
唐代送别诗结尾模式综论  _第5页
资源描述:

《唐代送别诗结尾模式综论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唐代送别诗结尾模式综论【内容提要】唐代送别诗的结尾往往是诗人着力用心雕琢的一笔,蕴含了诗人最真挚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表现是复杂的,可以分为“盼见问归”、“伫立怅望”、“长忆相思”、“想象追随”、“劝慰勉励”和“祝福规劝”等多种表现。唐人送别诗的结句大都如空谷余音,不绝于耳,令人赞叹心仪,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及生活告别语,形成了送别诗独具特色的结尾艺术。【关键词】唐代;送别诗;结尾模式    临别之际,赠人以言,依依话别,乃古来传统。然赠别之言无论千言万语,总有一结,因此最后的嘱咐叮咛就显得尤为关键,往往成为离情别意凝聚的高潮所在。唐人送别诗中的结语一联

2、总是诗人着力用心雕琢的一笔,蕴含了诗人最真挚的情感,显示了诗人高妙的技巧、无与伦比的才华。南宋沈义父《乐府指迷》曾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唐人送别诗的结句大都如空谷余音,不绝于耳,令人赞叹心仪,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及生活告别语,形成了送别诗独具特色的结尾艺术。    一、盼见问归    离散聚合是人们社会交往活动的常规,分别之际即想到再次相聚,因而相约早日归来。唐代诗人用自己的传神之笔,将人们这一心理在诗的结尾发挥到了极致。刘长卿《送李穆归淮南》诗云:“扬州春草新年绿,未去先愁去不归。淮水问君来早晚,老人偏畏过芳菲。”这里既巧妙借用《楚

3、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意,寄寓盼归之意,结句又借淮水问君,重申盼望早日归来的殷殷期待。王维《送别》中更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的直接追问相约。而雍裕《春晦送客》(一作《三月晦日郊外送客》)末句亦云:“明年春色至,莫作未归人。”李颀《送窦参军》更问道:“公子何时至,无令芳草阑。”这些都是希望美好的春色能引发客人的归心。贾至《江南送李卿》的结语最明了直白:“愿值回风吹羽翼,早随阳雁及春还。”  不仅春天应该归来,秋天同样应归还。储光羲《京口送别王四谊》日:“明年菊花熟,洛东泛觞游。”王维《送崔兴宗》又日:“方同菊花节,相待洛

4、阳扉。”菊花开了,菊花节到了,酒也准备好了,人倚门而待,只等人归来。除了菊花,寄托词意的还有桂花,桂花飘香也是诱人的时节。王昌龄《送高三之桂林》说:“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王维《崔九弟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中也说:“山中有桂花,莫待花如霰。”  年末岁初,人们最易动归心,所以王勃《送卢主簿》说:“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王维《送钱少府还蓝田》说:“今年寒食节,应得反柴扉。”期待之情,不言自明。而在《送崔九兴宗游蜀》中,王维又用“江汉风流地”,有意问“游人何岁归”,切切期盼之情溢于言表。即使在“荒戍落黄叶”的深冬季节里,送人远行,也不

5、能不使人发出“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温庭筠《送人东游》),“何当重相见,旧隐白云深”(杜苟鹤《别敬侍郎》)的询问。岁初乍暖还寒的时候,盼望相见的心情依然如故。开元二十一年初,孟浩然准备从乐城返回故乡,在启程不久,与好友张子容再次相会。张子容为他送行,孟浩然在《永嘉别张子容》中以“何时一杯酒,重与季鹰倾”之句,将思乡之情、朋友之情交融在一起,意至情至,动人心魄。  即使没有标明季节的送别诗,我们也可以从诗的结尾语气中感受到诗人期盼早日归来的心情。陈子昂《送别出塞》云:“蜀山余方隐,良会何时同。”这是武则天圣历八年命大将讨伐突厥,陈子昂送行被派往

6、边地的将领时发出的询问。相约良会,流露出分别的不舍,盼聚的心切。高适《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赋得征马嘶》结句“赠君从此去,何日大刀头”,取大刀头有环,“环”音谐“还”,希望他日团聚。柳宗元《三赠刘员外》“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的喟叹中,不知有多少“经事渐知非”的感慨,岂只是一句简单的问语可以解释?孔德绍《送蔡君知入蜀》时“失路远相送”,想知他“他乡何日归”。离情如路遥,卢纶《送李瑞》忍不住“掩泪空相向”,长叹“风尘何处期”。沈宇《武阳送别》更是“送君肠断秋江水,一去东流何日归”,在一声又一声的早日归来中隐含的是彼此的真情,也是人们“别时容易见时难”

7、心理的真实写照。    二、伫立怅望    送别时的伫立眺望,始于《诗经·邶风·燕燕》。诗的前三章都以双燕翩飞起兴,引出分别之际的依依之情。最后两句分别是“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瞻望弗及,伫立以泣”和“瞻望弗及,实劳我心”。以伫立眺望作结,显出惜别之情。远望目送的视力虽不及人远,但送行者伫立的身影本身就是一道风景,反映了那一刻人物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具有极强的审美感染力,因此引起后人的不断仿效,形成传统。嵇康《送秀才入军》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泰玄”,即以目送申情。  唐代送别诗结尾的伫立眺望已形成一种风格,体现了诗人将无限深

8、情凝聚在目送眺望之中的特点。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可以说是千古伫望的绝唱。诗人极目远眺,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