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z唐代送别诗的抒情艺术

wz唐代送别诗的抒情艺术

ID:46949178

大小:276.5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9-12-01

wz唐代送别诗的抒情艺术_第1页
wz唐代送别诗的抒情艺术_第2页
wz唐代送别诗的抒情艺术_第3页
wz唐代送别诗的抒情艺术_第4页
wz唐代送别诗的抒情艺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wz唐代送别诗的抒情艺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代诗歌鉴赏专题——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  ,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

2、,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江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离别”自然也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尤其是唐代的“送别诗”更是诗歌中的重头戏。导入送别诗的分类送诗与别诗之分:送别之诗,有送有别。一般说来,送则己为主人,送客远去;别则己为客人,别人而去。别不必有诗,而送则必有诗作。故诗人集中,往往多“送”而少“

3、别”。如李白只有“别诗”40首,王维的别作还不到10首。“‘送别’之作比‘留别’之作多的直接原因,乃是他们自身踏上旅途之际的身心负担,使他们充裕创作的精力大为减少之故。”——日本·松浦友久按送别对象:与亲人别、与朋友(文人或战士)别。如李白与亲人别的诗作只有4首。送别诗的诗题特点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迁等)某地”留别诗诗题往往是“留别(别)××”/“赠××”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别的对方。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别》、《送友人入蜀》

4、、《白雪歌送友人》等。一般用抽象性高的诗题,这是相当明显的特点。唐代送别诗感情的基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诗一洗送别的悲凄之态,表现出一种乐观积极的情调,而这已经透露出盛唐诗歌的气息。“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陈子昂《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豪迈雄壮又体贴入微,朴实无华又卓绝警拔。“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

5、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样的离别不是伤感而是一种向往和畅想的愉悦。——格调多高昂《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魏大从军》陈子昂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唐之后的送别词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导读]这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

6、。词中交织着仕宦失意、痛别情人的悲凉意绪。上阕写别时情景。视点由近到远,笔法绵密自然。下阕写别后思念,由一人一时之离别而揭示出人生聚散无常的哲理,思深意密。   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评论柳永词:“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离别诗的情感1、哀伤凄婉。2、慷慨豁达送别诗常用意象简析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送别诗常用意象植物:柳、浮萍、孤蓬动物:杜鹃、鸿雁送别场所:南浦、长亭、灞陵送别环境:酒、流水、夕阳、月、春草、杨柳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杨柳岸,晓风

7、残月。——柳永《雨霖铃》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留君。——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昌龄《闺怨》杨柳青青着地吹,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无名氏“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2年全国高考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8、例题点析]本题考查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E。本诗的关键就是正确理解“折柳”的含义及其作用。综观本诗,最能体现其所抒之情的诗句是“何人”句,而该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