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井·广蓄水·巧转移

深挖井·广蓄水·巧转移

ID:20441705

大小:5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3

深挖井·广蓄水·巧转移_第1页
深挖井·广蓄水·巧转移_第2页
深挖井·广蓄水·巧转移_第3页
深挖井·广蓄水·巧转移_第4页
资源描述:

《深挖井·广蓄水·巧转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深挖井·广蓄水·巧转移深挖井·广蓄水·巧转移——谈“如何做到(体现)······”类哲学主观题的解题方法及教学启示无锡市堰桥中学徐福亮近几年的政治高考试题中,多次出现“如何做到(体现)······”类主观性试题,因为在设问中已经提供了所用原理,似乎很容易上手,但实际的结果却并不令人满意,考生往往出现审题错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处理过大量这样的练习,有一些粗浅的体会,简单概括为“深挖井”、“广蓄水”、“巧转移”。一、深挖井,夯实基础近几年高考主观性试题答案要点贴近教学内容,文字表述精炼,基本源于教材,贴近教学实际。

2、这就要求我们在解题时做到“深挖井”。所谓“深挖井”,就是首先进行审题,找到题眼,直接对应相关知识点,并根据首先跳到脑海里的知识点,深挖下去,写出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组织答案。例:“该地区在脱贫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1997·全国·38,材料略)。答案要点是:①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②辩证地认识和把握实际;③正确对待别人的经验;④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显然,答案要点①③出自哲学常识上册P28: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点②对应P29:客观实际总是多方面的,如果只抓住某一方面,算不上从实际

3、出发。答案要点有如此明显的对应性,考生却不能对号入座,最后只能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写出。根本原因就是考生知识基础不扎实,将知识平面化处理,无法深入,限制了答题。根据“深挖井”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知识发生的顺序,设计出“如何(做到)体现······”类大题目,整理要点,不断积累。如教学第一课时,设计题目“如何体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挖好第一口井:①形成与掌握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获得成功;②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③做到主观与客观历史的统一。在教学第二课时设计试题“怎样体现普遍联系的观点?”(1999·

4、广东·38),挖好第二口井: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②联系是具体的;③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设计试题“如何体现发展的观点?”,挖好第三口井:①发展及其方法论意义;②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③明确事物发展的状态;④看到事物发展的趋势。教学第五课时设计试题“怎样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1999·全国·38(3)),挖好第四口井:①尊重客观规律;②认识和利用规律;③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两者有机结合。设计题目“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挖好第五口井:①能动地认识与改造世界;②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③按规律办事,从客观条件出发

5、;④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⑤立足内因,同时合理利用外因。设计问题“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说明怎样才能正确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1998·全国·38),挖好第六口井:①学习和掌握科学理论;②做到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③要根据实际的变化发展来运用理论;④发展和深化理论。这样,在挖“坑”的过程中注意了坑的深度,也就挖出了“井”,从而蓄备了用之不竭的清泉。这样才能使考生面对考卷,思路如泉水般涌动。二、广蓄水,抓好知识联系高考强调考查知识内容的综合性,要求考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论有关事实或现象。试题设计的综合性

6、有所加强,突出了对综合能力的测试。赋分规定做了重大改革,更加突出了对考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考查,要求从多角度加以阐述,而不是教材现成观点的简单搬用。这就要求在“深挖井”的同时做到“广蓄水”。所谓“广蓄水”,就是在首先跳到脑海里的知识点的基础上,思考和它相联系的知识,找出相关原理,继续组织答案。还以上题为例,答案要点③和④涉及第四、第五课的原理,似乎不易想到,但如果仔细分析其内在联系就不足为奇了,因为首先要考虑内因这一事物发展的关键、源泉、根本动力,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达到实事求是,认识

7、和改造世界。而这又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就启示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以某一个社会问题为主题展开综合阐述,有意识地训练思维的整体性和逻辑性,构建知识X络。首先是哲学板块内部知识之间,特别是核心原理之间的联系。唯物论中,为解决“如何体现唯物论原理的?”这类题,要理清下列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按客观规律办事和实事求是的关系。从而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三者是高度一致的,集中到一点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辩证法中,为解决“如何体现辩证法原理的?”这类题,要理清矛盾、联系

8、、发展的关系。例如:“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观点分析江苏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2004·江苏·39(3))。答案要点就包括联系、发展和矛盾分析法中的一分为二、抓主流。认识论中,为解决“如何体现认识论原理的?”这类题,要理清认识论中的核心原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是发展的、创新原理。如“从对DDT认识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哲学认识论启示?”(2000年·保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