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媒体及业内企业到底谁更虚伪

印刷媒体及业内企业到底谁更虚伪

ID:20448832

大小:3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2

印刷媒体及业内企业到底谁更虚伪_第1页
印刷媒体及业内企业到底谁更虚伪_第2页
印刷媒体及业内企业到底谁更虚伪_第3页
印刷媒体及业内企业到底谁更虚伪_第4页
印刷媒体及业内企业到底谁更虚伪_第5页
资源描述:

《印刷媒体及业内企业到底谁更虚伪》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业务员要让潜在客户在平面媒体或者网络媒体上做广告绝非一朝之功,对于媒体认可是做广告的前提,媒体同时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客户认可媒体很可能基于两种考虑:一是媒体拥有可助客户产品可以得到广泛而有影响力传播的核心产品,并能够给客户带来商机。这种核心产品在网站里往往表现为电子商务平台,比如说慧聪网的“买卖通”。二是媒体本身影响力,客户认可媒体在社会上公信力。媒体拥有公信力有时比拥有核心产品作用更大。这往往体现在大众媒体上,比如说《新京报》核心产品是新闻业务,并非某些电子商务平台。基于其报纸在群众中拥有公信力以及

2、忠诚度,人们爱看,导致其发行量大。侧重于发展电子商务还是循媒体规律建设一流媒体,与媒体定位有关。定位于电子商务平台指向“媒介”,定位于后者目标指向“媒体”。纵观当前印刷媒体,有野心和有实力者大都希望鱼与熊掌兼得,不仅媒体影响力蒸蒸日上,还试图发展展会、策划,或者发展电子商贸平台。走多元化之路可以互补,因为“规模优势”不惧局部损伤。本文无意于面面俱到,只探讨印刷行业媒体。首先,笔者界定印刷媒体只是“边缘媒体”,2005年3月1日起我国施行的《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中指的新闻机构,是指经国家有关行政部门批准获

3、得出版许可证的报社和新闻性期刊出版单位以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电影制片厂等具有新闻采编业务的单位。印刷行业的“媒体”到底有谁具备这样的资格,大家心知肚明,那些动辄称自己是“记者”的从业人员只是附庸风雅而已。尽管具有“边缘性”,但正如鲁迅所言“路是人走出来的。”笔者认为随着中国互联网发展、专业媒体事业发展,未来,政府有关部门赋予门户网站及专业媒体编辑新闻采访权是水到渠成事情。笔者写此文灵感源于一件事情:近日笔者接到某印刷企业电话,来电者称该企业受笔者一篇文章“牵连”,某印刷大单可能毁于一旦。在未

4、弄清事实真相前,她气势汹汹称笔者文章侵权,并说了句适合评价色情小说的话语:“这篇文章写得不堪入目”,后来查实结果是:文章是在另一篇文章基础上的改写(注:新闻传播里允许改写,不少报社有专门的改写记者。改写不等于抄袭,改写是原创行为。),而且连她自己也承认关键地方完全尊重了原文,并非“乱来”!那篇文章即便确实写得不好,用“脱离主题”、“语法失当”、“内容失真”来评价应该比较合适,后来笔者细听来电者反复提到“不当”处,竟然是文章里对新闻中出现的环境的文学性描写片段,这是她用到“不堪入目”词语基础,但她对关键处

5、尊重客观事实却只字不提。笔者且不论文章是否“不堪入目”,但有一点希望她明白:写作是客观性、主观性并存的,而且她如此急于在“枝节”上强辞夺理,倒让笔者怀疑对方是否有嫁娲于人之嫌。该企业其实是典型个案。企业都希望形象在公众中完美无瑕,但绝大多数企业并不“理智”,强辞夺理现象非常普遍,因为经济人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最大经济利益,一旦利益受损,往往会“失去理智”。“市场经济基本特性是竞争,它也是市场经济中基本规范力量,它的存在防止了经济人为追求自身更大利益而损害他人”(注1)。而媒体监

6、督作用就在于引导正确“竞争”,我们无权要求企业拥有媒体从业人员理性,但他们必须明白一个事实:媒体并不是企业宣传工具,可以为所欲为。企业不尊重媒体,试图有意无意地占领“话语权霸权”。让人思考:到底谁更应享有话语权?媒体话语权或者引导方向又在哪里?(一)、虚伪两相视。不久前我与一位以前同事聊天,他现在“弃暗投明”了。所谓“暗”,当日他在媒体时唯唯诺诺,以捧人为乐;投身企业后,跟当日采访过老总聊天,方知道他们接受采访时全是睁眼说瞎话。笔者某同事去一家企业采访,被访者身边围了好几个人恐错一词。古语云:“见人说人

7、话,见鬼说鬼话”,印刷媒体在某些老总眼里竟成了“鬼”。1、企业。不少企业对新闻传播之谨慎,到了让人诧异的地步,然而,这里面又有多少合理性呢?(1)企业不允许争论,抢夺话语权。某企业工作人员对笔者一篇争鸣性文章,提出撤稿,理由是:“与我们的宣传口径不一。”他认为:“这一理论(即其“宣传口径”)是我们提出,有唯一性。”但是,你理论再高明,凭什么就不允许别人争鸣呢?慧聪网CEO郭凡生曾说过:即使质疑你说话内容,也要悍卫你说话权利。争鸣难道不是任何一个有思想有感触的人自然而然事情吗?(2)企业对问题不敢正面回应

8、,一概保持沉默。某大公司在涉嫌走私问题,面对媒体铺天盖地质问,都以“为了保持司法公正”不予回答,在事件未进入司法程序依旧故我。如此态度,只会让人对它有更多猜疑。(3)企业试图统一口径,传播企业软文。稍正规企业大多有宣传部门,撰写软文后与关系媒体联系好统一发布。软文属“广告”,但多数印刷媒体未标注“广告”作为资讯发布。软文不可能从第三方角度客观评价产品或企业,对消费者决定购买借鉴意义不大甚至可能误导。充斥软文媒体也是对媒体自身独立性和创造力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