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性血压异常课件

颈椎性血压异常课件

ID:20453792

大小:294.5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8-10-11

颈椎性血压异常课件_第1页
颈椎性血压异常课件_第2页
颈椎性血压异常课件_第3页
颈椎性血压异常课件_第4页
颈椎性血压异常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颈椎性血压异常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颈椎性血压异常研究概况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概念颈椎病变伴高血压(或低血压)的患者,称为“颈椎性血压异常”。也有学者称为“颈椎性高血压”“颈性高血压”、“颈型高血压”、“颈源性高血压”、“颈椎病致血压异常”等。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一部分颈椎病变伴高血压〔或低血压〕的患者,经对颈椎进行治疗后,患者血压也随之好转,而一部分伴发颈椎病变的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疗效不佳,而行颈椎治疗后,血压也随之好转,均提示血压的异常与颈椎病变有关。可见,颈椎病变可以引起血压异常,是继发性血压异常的原因之一,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就国内近十余年来发表的有关颈椎性血压异

2、常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等方面的报道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临床特点一、发病情况颈椎性血压异常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报道,据文献报道,在发病性别上,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多在45岁以后。颈椎病变患者中伴发血压异常者占6.7%~18%。高血压多于低血压,高血压是低血压的10倍、45岁以上高血压合并颈椎病变的发生率为82.3%,无高血压发生颈椎病变的发生率为42.5%。二、临床表现颈椎性血压异常主要表现为头昏、头晕、头痛等症状。从目前的文献报道来看,患者多因颈椎病变而发现血压异常,还有一部分血压异常患者因颈部不适而发现颈椎病变。谢锦旗等总结颈椎病伴发高

3、血压患者时发现,其临床症状主要有颈项部僵硬、肩臂痛、肢体麻木、头晕头痛、眼脸无力、视物模糊、听力下降、耳鸣、恶心呕吐、心悸、心烦、失眠、多汗、少汗、肢凉等;体征体征主要有血压升高,颈部活动度减低,颈肌压痛,颈椎不规则,棘突偏斜,臂丛牵拉试验、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等。韦贵康等总结颈椎性血压异常患者的血压特点为:早期血压异常多呈波动性发作,多与颈部劳累损伤等因素有关,血压波动一般经2一3周后缓解,中后期血压呈持续性高血压或低血压,血压异常表现在双侧上肢血压与卧位、坐位血压差别较大,通常大于10.mmHg以上.血压异常早期的表现,有时是独立存在,无明显的其他

4、全身症状表现,中后期多伴有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出现的症状,严重时,由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高,血管收缩,椎动脉供血受阻,引起脑与脊髓缺血,可出现相应的体征。三、x线检查主要为生理曲度异常、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颈椎骨关节轻度移位、寰枢关节不对称等。如贺俊民总结颈性高血压患者的颈椎x线片特点:正位片可见钩椎关节左右不对称,或椎间隙左右不等宽,钩突增生,棘突偏斜,颈椎侧弯,横突密度增高等,侧位片可见椎间隙变窄,有双边影,生理曲度异常(减少、变直、反弓、中断),韧带钙化等。如有手臂麻木,加拍左右斜位片,可见钩突增生入椎间孔、上关节突和钩突都增生致哑铃状椎间孔。如

5、有头晕头昏加拍张口位片,可见寰枢关节不对称。莫瑞嘉通过对112例高血压合并颈椎病的颈椎摄片,发现高血压组的椎体后缘骨赘,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孔缩小,韧带钙化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并认为是高血压合并颈椎病的主要特点。诊断要点①多为中年以上发病,颈部不适或有冷热感,或运动障碍,或活动时有摩擦音,颈部检查有异常表现;②血压异常多与颈部症状有关,轻者1~3d缓解,较重者2~3周后缓解,常为坐位与卧位间或两上肢间血压差别较大,一般大于10mmHg以上;③多伴有视力障碍、心慌、心跳、咽部异物感、排汗异常、失眠多梦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④X线检查显示

6、,颈椎骨关节轻度移位或骨质增生;⑤其他检查:晚期可有脑动脉硬化、血脂偏高、心肌损害、蛋白尿等表现;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压异常。周学龙认为颈椎病伴发高血压的患者如符合以下5点,即可诊断“颈椎性高血压”:①有颈椎病的表现,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②血压异常,符合高、低血压的诊断标准;③血压的波动与颈椎病的缓急有关;④排除可引起血压异常的其他病因,且按照原发性高血压服用降压药物不佳;⑤经颈椎手法治疗后,血压有所好转或恢复正常。治疗方法治疗方法多样,有手法治疗、颈椎牵引、药物电离子导入、正弦调制中频、温针灸、中西医结合、穴位注射等,还有中医中药治疗。韦贵康根据

7、病理特点和临床特点,按辩证分型分为:瘀结型、肝热型、阴虚阳亢型、气阴两虚型,分别予以相应的中医治疗;严敏认为颈型高血压以阴虚为本,阳亢为标,以杞菊地黄汤加减治疗。但目前主要强调以手法和物理疗法为主,药物治疗为辅,手法治疗时应遵循“稳”、“准”、“轻”、“巧”的原则,根据移位椎体所在位置和移位方向采取不同的整复方法,上颈段采用单人旋转复位法,中颈段使用取角度复位法,下颈段采取侧旋提推法。总体治疗效果满意,有效率在87.5%~100%。发病机制对于本病的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中医将其归属于“痹证”、“眩晕”等范畴,认为本病的发病机制是因劳损、外伤、风寒湿

8、邪侵袭人体,搏结于颈项筋骨关节,加之气血不足、复感外邪,而致颈项部经络痹阻,气血淤滞而发病。颈项为诸阳经通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