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税纳税评估

地税纳税评估

ID:20457202

大小:347.00 KB

页数:82页

时间:2018-10-13

地税纳税评估_第1页
地税纳税评估_第2页
地税纳税评估_第3页
地税纳税评估_第4页
地税纳税评估_第5页
资源描述:

《地税纳税评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感谢您的支持和参与纳税评估相关问题分析江苏省税务培训中心唐永琪二00五年五月第一讲纳税评估的基本理论一、纳税评估的内涵(一)概念所谓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简称纳税人)纳税申报(包括减免缓抵退税申请)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二)纳税评估的原则1、案头评估为主原则(场所、实地调查核实情形)2、教育原则(区别处理)3、非强制性原则(不得强求解释说明——对评估疑点没有举证的法定义务)(三)纳税评估的基本特征1、主体的主动性;(要求提供信息、通

2、知约谈、)2、客体的广泛性;3、人员的专业性;4、方法的多样性;(对象确定方法—大户、行业、循环选择法;分析方法—比较、比率、结构;评估手段—人机结合、人工评估、计算机评估)5、职能的双重性。(强化税源监控的措施,优化服务的形式;税法辅导,帮助自查自纠)二、纳税评估的定位(一)定位: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根据管理需要,对纳税人各方面涉税事务和纳税申报情况进行经常性、实质性的调查分析,提出并落实管理措施的税务管理活动。(二)需要正确处理好几个问题1、正确处理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关系联系:(1)都是税收管理的重要内容;(2)有助于税务稽查有的

3、放矢;(3)有助于税务稽查提高效率;2003年底,江苏地税登记125万户,其中企业50万,个体75万,而稽查人员2200人,不考虑个体,按人均年检查10户计算(总局要求7户),需要二十几年才能检查一遍。“重点稽查”难以发挥。区别:(1)性质不同;(2)程序不同;(3)实施形式不同;(4)处理方式不同;(5)职能不同;(6)约束力不同。2、正确处理纳税评估与税收征管的关系联系:纳税评估是税收征管的有机组成部分(产生原因);区别:工作范围不同:征管包括税务管理、税款征收、税务检查、违法责任追究等;纳税评估重点是税务管理中的纳税申报管理。(

4、面与点、整体与部分)3、正确处理纳税评估与纳税服务的关系纳税服务目的:提高对税法遵从度;形式:多种多样;纳税评估是一种特殊的、深层次的服务手段。—通过约谈,讲解、宣传税法,及时提醒纳税申报的异常,降低违法追究风险,体现税收的公平、公正,从而提高对税法遵从度。是纳税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纳税评估的作用(1)有利于加强税源监控能力;一方面解决以往征管中存在的“疏于管理,淡化责任”,尤其是涉税信息的采集、应用;另一方面可以发现征管的薄弱环节和普遍性问题,堵塞征管漏洞。(2)有利于提高纳税服务水平;首先给予主动纠错的机会,缓解征纳矛盾;其次

5、税法宣传、办税辅导;另外可以减少重复检查。(三)有利于加强征管各环节联系,提高征管效能;(四)有利于提高纳税遵从度,促进税企双方业务素质提高;四、纳税评估的局限性(一)对象的局限性:未申报户不在纳税评估对象范围中;(二)方法的局限性:指标体系建立是否科学、预警值计算是否合理、分析方法单一(对比),评估难于彻底;(三)环境的局限性:信息量有限、业务能力大小、法治环境不理想;(四)结果的局限性:评估以作出结论,完成报告为终结,而对评估税款的催报催缴、保全、强制执行由其他管理环节完成,另外,工作底稿、评估报告不能作为复议、诉讼的依据。五、我

6、国纳税评估的发展过程98年,《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籍个人纳税申报审核评税办法》----标志;99年,青岛进行增值税纳税评估试点;2001年底,出台《商贸企业增值税纳税评估办法》,首次提出纳税评估概念;2002年初,国家税务总局以第2号令颁布《成品油零售加油站增值税征收管理办法》;2002年初,北京地税首先在全国省级地税系统推行;2003年,在各地试点的基础上,江苏省地税系统全面推行纳税评估。(20%配备评估人员、制定暂行办法和操作规程、04年开发了统一的纳税评估系统)2005年3月11日,颁布《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国税发[2005

7、]43号第二讲评估分析的常用指标一、收入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一)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如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少计收入问题和多列成本等问题,运用其他指标进一步分析。二、成本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二)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分析单位产品当期耗用原材料与当期产出的产成品成本比率,判断纳税人是否存在帐外销售问题、是否错误使用存货计价方法、是否人为调整产成品成本或应纳所得额等问题。(三)主营业务成本变

8、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其中:主营业务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