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有”“无”的美学意义

论老子“有”“无”的美学意义

ID:20496558

大小:65.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0-12

论老子“有”“无”的美学意义_第1页
论老子“有”“无”的美学意义_第2页
论老子“有”“无”的美学意义_第3页
论老子“有”“无”的美学意义_第4页
论老子“有”“无”的美学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老子“有”“无”的美学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老子“有”“无”的美学意义:老子哲学思想中最核心的就是道论。而与道密切相关的就是“有”“无”问题。老子论“有”、“无”可分为两个层面:道体的有无和现象界的有无。其中,包含三个重要的观点,即有无统一、有无相生和有生于无。它一方面阐明了有无的相生与统一,成为中国古典美学虚实说的源头;另一方面又以虚无为本,对中国艺术创作中崇尚虚境的审美理想也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为了实现对“虚无”的道的体悟观照,老子提出涤除玄览,也是后世主张虚静的审美心胸理论的源头,因而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道;有;无  一、老子对“有”、“无”的界

2、定  老子哲学思想以“道”为核心,而与“道”密切相关的就是“有”、“无”。《老子》一书中“有”字出现约82次,大部分被用作名词和动词。作为名词的“有”,是作为“无”的对立面,与“无”相辅相生,相对立而存在的。如“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1](《老子·第一章》)、“有无相生”(二章)、“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一章)、“有生于无”(四十章)等。作为动词的“有”,则是指拥有、占有或获得。如“太上,不知有之”(十七章)、“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二十六章)、“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八十章)等。  

3、“无”字出现约62次,它在《老子》一书中含义很丰富,作为指称万物本源和根据的道,它指无限、虚无。如“无,名天地之始。”(一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作为形容最高本体“道”的特性,它是指道是不可感的,无规定性,“是谓无状之状”(十四章),“大方无隅”、“大象无形”(四十一章)等。作为功能意义使用的,它指虚空。如第十一章所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最后,它还指“没有”或“消失”。如第八章:“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指上善的人,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怨咎。第十九章中说:“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4、意为抛弃巧诈,盗贼就会自然消失。  二、“有”与“无”的关系  “有”、“无”在老子思想中,是一对相辅相生,对立统一的概念。老子论“有”、“无”可分为两个层面:道的有无和现象界的有无。老子哲学思想最核心的范畴是道。究竟何谓道?老子开篇即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章)这句话点明了道与有、无的关系。《说文解字》云:“道,所行道也。”[2]可见,道的本意是道路,为人行走。后来经过引申,不仅指人行

5、走的道路,也指事物存在与发展运行的道路,具有“规律”、“法则”之意,如《左传》、《国语》中就提到“天道”和“人道”。与一般对于道的理解不同,老子所说的道并非是具体个别的此道或彼道,而是道自身。在这里,有与无相关于道的存在,是对立统一的。作为存在的道不是虚无的,而是真实地存在着。“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表明道与德的关系,作为万物的本源与根据的道本是无形的,通过德来显现。道看似恍惚无形,但是却真实

6、存在,“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都说明了道的真实存在性。正是鉴于此,无形之道是“有”。  但是,作为存在的道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存在者,既区分于天地,也区分于天地间的万物,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与根据。作为道自身,它是无限的,自身就是虚无,“无,名天地之始”。同时,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源与根据的道又是无规定性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可见,“道”是混然一体的实存体,无法用语言、感官描述,只能勉强给它命名

7、为“道”、“大”,体现了它的无限性。第十四章进一步指出了道的不可感性:“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这里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正是对道的特征的描述,道“无形”、“无象”、“无状”、“无声”,是超感官的。所以,道自身既是有,又是无,“有”、“无”论及作为万物本:老子哲学思想中最核心的就是道论。而与道密切相关的就是“有”“无”问题。老子论“有”、“无”可分为两个层面:道体的有无和现象界的有无。其中,包含三个重要的观点,即有无统一、有无相生和有生于无。它一

8、方面阐明了有无的相生与统一,成为中国古典美学虚实说的源头;另一方面又以虚无为本,对中国艺术创作中崇尚虚境的审美理想也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为了实现对“虚无”的道的体悟观照,老子提出涤除玄览,也是后世主张虚静的审美心胸理论的源头,因而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道;有;无  一、老子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