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石钟山记11

高二语文石钟山记11

ID:20524701

大小:1.46 MB

页数:38页

时间:2018-10-13

高二语文石钟山记11_第1页
高二语文石钟山记11_第2页
高二语文石钟山记11_第3页
高二语文石钟山记11_第4页
高二语文石钟山记11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石钟山记1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石钟山记石钟山记苏轼桂平社坡高级中学宾凌华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所阐发的人生哲理,学习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精神。2.积累文言常用词语,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3.朗诵全文,体会文章语言之美。4、学习本文叙议结合,借记游说理的写法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嘉佑二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苏洵、苏轼、苏辙,时称“三苏”。人赞曰“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词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苏轼一生遭受政治磨难。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又是具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他是“唐宋八大家

2、”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有诗文集《东坡七集》等。作者简介苏轼平生最讲究实际,早年他针对北宋危机的形势,上书仁宗皇帝,要求革新弊政。神宗时代,他认为熙宁新法有些激进,便站在保守派一边反对,等到哲宗亲政,旧党上台要彻底废除新法时,他却又“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而倒行逆施,竭力主张保留新法的合理内容。即使遭贬,也不“随时上下”,这种可贵的求实精神不仅贯穿在他的政治生溽中,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3、深入实地考察和因事阐发。《石钟山记》就是在深入调查后总结的事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背景知识石钟山简介湖口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出口长江南岸,属湖口县双钟镇,位于镇南的叫上石钟山,位于镇北的叫下石钟山,相对高度只有50多米。石钟山历史悠久,其得名由来,据北魏郦道元说,是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其声若钟;唐李渤则在深潭上发现两块巨石相击之声,清脆而高亢,故名石钟。为解决此谜,北宋文学家苏轼亲自乘舟考察,发现绝壁下都是洞穴和石缝,风浪冲击洞穴,发出钟鸣般的声响,谜底终于揭开了。苏轼为此写下了千古名篇《石钟山记》,石钟山就更名扬中外了。关于石钟山来历还有一些民间神话传说

4、:天上玉皇大帝建造灵宵宝殿,用九华山白玉石雕刻了两口玉石神钟,命力士下凡搬运,力士腾云驾雾,肩挑双钟,途经鄱阳湖与长江汇合处上空时,因贪看景色,不觉神钟脱肩落地,一在鄱阳湖畔,一在长江之滨,因而才有上、下石钟山之分。鄱湖长江,烟波浩渺,湖光山色,风景宜人,而石钟山上又山临水、水绕山,素有“小蓬莱”之雅称。浑浊的长江水滚滚东流,浩翰清澈的鄱阳湖水北流长江,清浊分明,合流近50华里而不混。两座钟山又以下钟山较胜,山上怪石林立,江边石洞众多,历史上早已成为旅游胜地,亭台楼阁,回廊曲折,名篇手书,古迹甚多。主要名胜古迹有怀念苏东坡月夜泛舟探石钟山的怀苏亭、纪念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弃

5、官归田的归去亭及江天一览亭、半山亭、锁江亭、临江塔、绀园、船厅、报慈禅林、太平天国遗垒、同根树等三十余处。      石钟山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地势险要,素有“江湖锁钥”之称,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在此曾发生过多次大战,如元末朱元璋和陈友谅之战、太平天国石达开与曾国藩之战等,现仍存有太平军营房壁垒遗址——太平遗垒石钟山石钟山风景阅读课文、听课文录音,正音蠡()郦()桴()铿()莫()栖鹘()磔磔()噌吰()罅()窾坎()镗鞳()识()无射()lǐlìfúkēnɡmùqīhúzhézhéchēnɡhónɡxiàkuǎnkǎntānɡtàzhìwúyì正音:齐读最后一段1.

6、文中哪句话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2.谁在探究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时候犯了臆断的错误?自读、研讨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朗读课文第一段自读、研讨1、《水经注》是谁的作品?他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2、李渤认为石钟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3、作者对两人的说法持何种态度?夜游石钟山,作者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苏轼实地考察,有没有遇难而退?结果如何?指名朗读第二段,思考1、绘形——2、摹声——3、绘态——渲染了阴森恐怖的气氛1、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齐读第三段,思考:2.作者对以上做法各

7、持什么态度?游因——质疑郦说游历——解疑看法——因声命名方法游感——结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抒发感想记李说——人常疑之——余尤疑之——实地考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课文结构写作特色1、卒章显志的写法,因事说理。2、结构:议论—记游—议论(叙述、议论、抒情、描写相结合)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尽信书不如无书”,要敢于质疑,并且去小心地求证,还要尊重事实。从这篇课文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大家能不能举出一些科学家大胆质疑的例子?哥白尼勇敢地提出“日心说”。还有布鲁诺捍卫哥白尼的学说。伽利略提出空气阻力学说。毛泽东不迷信陈独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