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提问技巧与二语习得

教师课堂提问技巧与二语习得

ID:20556538

大小:5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3

教师课堂提问技巧与二语习得_第1页
教师课堂提问技巧与二语习得_第2页
教师课堂提问技巧与二语习得_第3页
资源描述:

《教师课堂提问技巧与二语习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教师课堂提问技巧与二语习得  研究者认为教师的提问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话语不仅是教师执行教学计划的工具,同时还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因此它在组织课堂教学和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Nunan1990,转引自胡青球2004)。“教师不但可以通过提问使学生参与交流,还可以通过提问使学生调整自己的语言,使其更具有可理解性"(RichardsLock-hart1996:185)。  除此以外,笔者认为还有以下重要作用:抓住注意力;确认理解;引入其他内容;启发思考;交流信息和思想;刺激输出,培养交际能力。     二、提问的分类    有很多对提问的研究是围绕如何用分

2、类的方法来描述不同种类的提问(R0dEllis,1997)。有很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Barnes1976;Mehan1979;SinclairandBrazil1982;LongandSato1983;p;Sato(1983:280)发现在他们研究的课堂中,需要学生作答的问题有79%为展示性问题。他们提出,“这一结果表明,与许多二语教学专家所建议的相反,使用目标语进行交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仅占很小一部分”。  然而笔者通过观察母语习得的过程和思考发现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一)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结合使用,各有所能  1 两类问题的异同  展示性问题的目的是老师向学生展示

3、他已知的知识,提问的目的是引起注意,给学生思考和回答的机会,这比直接和盘托出的效果要好。而参考性问题是老师给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机会,老师本人对学生会怎么回答事先并不知道。  2 展示性问题多的合理性  LongandSato(1983)发现二语课堂老师问的展示性问题远比参考性问题多得多(476比128)。这和课堂外本族语者的行为大相径庭。(999个参考性问题比2个展示性问题)(转引自RodEllis1997:586)。  笔者随机对4位大学英语老师的4堂课的提问进行统计,发现148个展示性问题,18个参考性问题。  我们不难发现,在我国大部分的外语课堂教学中,传统的展示性提问方式仍

4、然占据主导地位。例如,外研社出版的“NewHorizonCollegeEnglish"这套教材在每个单元的练习中都编排有8个针对课文内容的问题。统计后发现,其中95%以上的问题都是展示性问题。  这种现象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首先课堂活动不同于日常话语,外语不同于母语。在外语课堂中,语言既是讲课的媒介,又是学习的目标,语言课堂老师关注的是如何把自己知道的外语知识传授给学生(尤其是中低水平的学生),所以经常出现老师“明知故问”的展示性问题。如:  T:Whatistheoppositeof“sad”inEnglish?  SS:Happy,  而日常对话中,同是本族语的对话者的

5、语言水平相差不大,他们关注的是语言承载的信息,而非语言本身,自然要多采用参考性问题,来寻求自己不知道的信息。  3 两类问题应用的阶段性  仔细研究一下孩子习得母语的过程。孩子小的时候,妈妈知道的比孩子多(无论是语言,还是信息),在他们的对话中,妈妈多用展示性问题向孩子传授她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而当孩子长大了,认知水平和妈妈差不多时,妈妈提的参考性问题自然多了。这时才能实现平等的意义协商。  这就好比是对中低水平外语学生(孩子小的时候),老师多采用展示性问题授课,师生之间流动的主要是老师已知的语言知识;而对高水平的学外语的学生(孩子长大了),语言这个外壳双方都很熟练了,老师自然多

6、采用参考性问题授课,师生之间流动的是未知的信息。  所以这两类问题的应用是有阶段性的。初级、中级外语课,教师提问适宜以展示性问题为主;高级外语课,教师提问适宜以参考性问题为主。同时在一堂课的不同阶段,所采用的问题类型也应有所不同。如下图所示:    (二)扩大学生参与面,改善参与方式  迫于时间压力和班级规模大的现实,很多老师为了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给好学生的机会比给差生的机会多得多。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必须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争取每个学生都能开口说英语,  在我们的课堂观察中,学生提问非常罕见。被老师提问,尤其是被老师点名回答,学生是

7、被动参与。但是如果学生有疑问,并能在课堂上及时提出来,课堂互动性更好,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    (三)等待时间要适当  WhiteandLighthop;LockhartC.,1996:18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