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宣言》教案

《创造宣言》教案

ID:20655102

大小:2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4

《创造宣言》教案_第1页
《创造宣言》教案_第2页
《创造宣言》教案_第3页
《创造宣言》教案_第4页
资源描述:

《《创造宣言》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创造宣言》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4.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学重点】1.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2.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3.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2.引导学生了解运用典型事例驳斥错误观点的方法。3.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心。【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要点,掌握方法。2.通

2、过让学生搜集资料,对比体会,感悟自信。【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预习课文,给文章和阅读提示中不熟悉和无把握的字词注音并解释。2.复习有关议论文知识。3.通过网络或课外书籍,查阅有关作者及文中涉及到的人物的资料。设题意图:1.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2.巩固已有的议论文知识,为更好地学习课文作准备。3.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近距离接触,感悟自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关于自信的心理测试题。(见多媒体课件)2.学生自测,教师统计自测结果。3.教师根据自测结果,导入新课。从调查的结果看,有部分同学对自己缺乏自信,而许多

3、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如何重树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也包括今天我们许多进入职业学校的同学所关注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二、检查预习作业(课堂练习)1.词语解释。(见多媒体课件)2.检测有关议论文知识。(1)议论文三要素指什么?(2)论据有哪几种类型?(3)有哪些主要的论证方法?(4)议论文有哪几类?(5)驳论文中有几种批驳的方法?(6)驳论文中需要有作者的正确观点吗?三、研读课文,整体把握1.作者简介。(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作者,教师在学生

4、活动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补充总结。)2.学生朗读课文。3.学生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总结:在文章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这五种错误观点是:①环境太平凡;②生活太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2)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总结: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也就是说,此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具体事例。)(3)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

5、事例所涉及的人物。(不要求面面俱到,每个学生只要能讲出熟悉的一两个人物或事例就行。学生作答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主要人物或事例的简介。目的是让学生从这些人物身上感受自信,感悟创造。)(4)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总结: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同学更好地明确,在驳论文中,除了对方的错误观点之外,必然有作者的正面主张。)(5)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总结: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

6、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以上五个思考题,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则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总结。)四、第一课时小结在文章中,作者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展开了有力的批驳,提出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丝热情,一滴血汗,都应该创造,都能够创造的创造宣言。五、课后作业1.思考文章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要求能举例说明。2.思考本文运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并能结合课文具体分析。3.寻找当代或身边现实生活中与课文主题有关的实例。第二课时说明: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品读鉴赏

7、课文,分析文章表达方式及语言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自信,感悟自信,从而在生活中扬起自信的风帆,驶向自己理想的彼岸。一、品读课文,体会特色1.思考:文章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结合课文加以分析。总结: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在学生分析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抓住其中的一两点加以展开即可。教师则在学生分析后,对答案进行整合。)2.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8、。(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以下提供的例句是文章中出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