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论反思与现实路径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论反思与现实路径

ID:20674956

大小:160.5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8-10-14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论反思与现实路径_第1页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论反思与现实路径_第2页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论反思与现实路径_第3页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论反思与现实路径_第4页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论反思与现实路径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论反思与现实路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人的个性的解放:马克思把“自由个性”看成是未来人类社会追求的价值取向。他把人分为“有个性的个人”和“偶然的个人”。与社会条件、交往条件不相适应的,对社会关系没有自主性,完全处于被奴役地位的个人是马克思所指的“偶然个人”;与社会关系、交往条件相适应的个人,是他所指的“有个性个人”。在他看来,人的解放在就是一定程度上“有个性的个人”逐步代替“偶然的个人”。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他不仅不否认个性的存在及意义,而且主张创造各种条件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4万方数据二

2、、我国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的历史演进(一)“以民为本”——建立和巩固盛世之业的根本原则在中国,以人为本的思想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在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思想其实就是民本思想,这一思想开始于商周,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其中最系统、最主要的内容,接下来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又继续不断被封建统治充实和发展。在古代社会中,统治者提倡“以民为本”的本意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君主专制制度,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但是在客观上,统治者对民众的重视也给他们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中国是农耕文明的典范,殷商时期,农

3、耕已经成为中原华夏族社会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重农必重民,“重民”思想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在盘庚迁都的故事中,多次提及于此。“重我民”,“施实德于民”①,讲大王要看重臣民,关心臣民,提倡实施道德教化。“视民利用迁”②,是说只要有利于百姓的行为,百姓关心的事,君主都要放在心上,只要有利于民众就要迁徙过去。这些思想充分显示了大王盘庚关心民众,重视民众。后来,从殷商的灭亡中,周公得到启示,开始从敬重鬼神到重视人事继而提出了“保民”思想。“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引《太誓》)。周公认为,民

4、情与天命是一体的,只有知道了民情才能够知天命。这里,“民”指的是在社会生活中的自耕农及其以上地位的“民”,是占社会大多数的群体,是平民身份,是朝代得以生存的根本。春秋战国时期,诸国征战,当时的思想家们基于政治斗争对人的需要,掀起了“无神论”的思潮并确立了“以民为本”的思想。随国的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是说“民”是“神”的凭借和寄托之所在,因此,圣王应先治民后祭神。在关注“民”的力量的同时,统治者也更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宰相管仲最早提出“以人为本”,并将

5、其看做是治国和成就霸业的基础。他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①《尚书·盘庚上》 ②《尚书·盘庚中》5万方数据乱则国危。”。但管子这里所说的“以人为本”,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以“人”为本,而是以“人才”为本。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平等”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思想文化中要平等发展的,不是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而是人的道德品质。这种道德品质是建立在以“孝道”为核心的人身依附关系上的。提倡这种道德的目的,根本的作用是为了维

6、护不平等的封建专制制度。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得民与否,看作是政治成败的根本所在。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又称赞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肯定了人人都有独立的人格意志。但作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封建统治者把儒家提倡的“修德为先”、“修德为要”的思想意识形态化、制度化和日常化,极力把民众塑造为“道德人”。古代中国文化在人的发展问题上,突出表现在对人伦道德发展的崇尚。《大学》中把孔子关于人的发展思想概括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为学做人功夫。德行的发展占有绝对的优

7、先权,在这几项内容中,修身是基础,而修身的内容主要则指人的道德修养。儒家提倡“百善孝为先”,只有懂得了“孝”,才能事君以“忠”;儒家制定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及由此引申出的“五常”,这些伦理纲常都是下对上的服从关系。这种思想把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自然化和合理化,而且赋予其不可抗拒的神圣性,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影响力。儒家认为人性在起始上是平等的,人人皆有善端。但这种“善端”的内容本身是不平等的,这些思想培养出的并不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人,而只能被塑造成自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工具

8、和奴隶。但是,有压迫就有反抗,人的不平等发展的思想、观念、制度一直受到众多思想家和底层民众的反对。墨子提出过“尚贤”的主张,认为“贤者政之本也”。为此,他主张“虽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贫贱的人,如果有贤能就应该上升为富贵的人,而富贵的人,如果不贤又无能,就应该降为贫贱。墨子的思想体现了社会底层人民对自身发展机会均等的要求。而在中国历史上,对于“平等”观念发展影响最大的应该属于佛教提倡的“众生平等”、“男女平等”,这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