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ID:20727647

大小:213.00 KB

页数:85页

时间:2018-10-15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_第1页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_第2页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_第3页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_第4页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_第5页
资源描述: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六章辨厥阴病脉并治目的要求:1、探讨厥阴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2、重点掌握厥阴病的主证及寒厥、蚘厥、热厥的辨证施治概说一、生理:手——心包:代心用1、厥阴足——肝:主藏血,主疏泻,喜条达合筋脉,开窍于目心包经脉:起于胸中,下行依次络上中下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脏,循臂内侧中线至中指端(中冲),为心之外卫代心用了。心包与肾肝的关系:正常情况下,心包火以经络为通路,可达下焦,使肾水不寒,蒸化肾阴以涵养肝木,防止肝阳上亢同时上济心火,防心火亢盛。这样则上焦清和。下焦温暖,以促进脏腑功能的正常活动,保持人体健康(所谓?统一)。2、厥阴与少阳(手——三焦,足——胆)互为表里,以其脏腑相连

2、,经脉相通,脏属阴主里,腑属阳主表,互为表里,彼此在生理上关系密切,再病理上相互转化(表里传)。3、肾与厥阴(心包、肝)关系密切,肾阴虚水不济火,可致心火亢盛,水不寒木则肝气横逆,肝阳偏亢(头痛、头目眩晕等)。因此,少阴寒化征阳复之后,伤阴精血不足,水不涵木,传入厥阴。4、厥阴肝与脾胃关系密切。肝气条达,疏泻正常脾气升发,肾气下降,正常运化受纳完成水谷的运化消化吸收,化生气血,肝气不舒则肝不升、胃不降,则出现运化失常胃气上逆之下利呕哕等证(即呕哕、下利均归于厥阴病下)。二、厥阴病病因1、传经:(1)从少阴传来:互为表里,病变可相互转化。若病人素体阳虚,病入少阳热伤肾阴,水不涵木、水不

3、络火而病入厥阴。A、“入则厥阴,出则少阳。”少阳失治误治,病邪内陷,成厥阴病(由表传里)。B、“素体阴虚病入少阴,热伤肾阴不能滋水涵木”病传厥阴。(2)从少阴寒化证传来,“阳复液亏水不涵木,肝气横逆,病入厥阴”。另一说:少阴寒极变为厥阴——少阴寒极可成为阴阳各趋其极的厥阴病。“阳并于上则热,阴并于下则寒,或上热下寒之厥阴病”。(3)阳明病误下可使下焦脾胃阳虚,经热之火气不下行,反而上逆成实成为上热下寒之厥阴病。或误下后伤脾阳——脾寒胃热或误下后伤肾阴,水不涵木,木火犯胃脾寒2、直中:处病即见厥阴病证候,临床较少见。三、证型及病机(两种分型意见)1、上热下寒证:以蚘厥为代表病机:水不涵

4、木,肝气横逆,乘脾犯胃治则:土木两调,清上温下方药:乌梅丸2、(其他上热下寒证)厥热胜复证:三阴是属正邪搏争的(阴阳胜复证):最后阶段,阴尽阳生(阴阳交替证):寒极生热“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病势不定”——正邪搏争互有胜负,而为厥热胜复证。3、厥证(寒厥和热厥)病机:阴阳逆乱,不相顺接寒厥:阳盛极,不外达,阳气不与阴相顺接热厥:热盛津枯,阳郁不达,阴不能与阳顺接另一种分型认为厥阴病即厥证,分寒厥、热厥、蚘厥三种1、寒厥证:厥、利、恶寒、脉微欲绝病机:阳复不得必肾阳虚,阴寒内盛治疗:回阳救逆——四逆汤2、蛔厥证证候:脉微而厥,静而时烦,得食而呕又烦,常自吐蚘,“提纲证:消渴、心中疼热、气

5、上撞心,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病机:胃热肠寒,蚘虫窜扰治疗:清上温下,安蚘止痛方药:乌梅丸3、热厥证脉滑而厥、口干舌燥、烦渴引饮、小便短赤、或见阳明俯实证、无汗。病机:阳气太过、津分热郁(阳不外达)治疗:清泄里热。方药:白虎汤、承气汤。两种类型的对比、比较:厥阴病病性:寒热错杂证。厥阴病常见证状:厥、利、呕哕。四、对厥阴病的不同看法1.一言否定:厥阴病名存实亡,无多大的临床价值,实际上是五经病。2.一言肯定:认为包括了肝和心包的病变,有较完整的体系。本篇内容复杂。首先,是厥阴病的性质所缺乏,阴阳各趋其极,寒热错杂变化迅速;其次,为六经之尾,故其他阴经不称名者皆入本篇。本篇常见证为厥

6、利,呕哕。在论述时罗列了许多类似证,就更显得零乱不规范。而且,难以区别范畴,故本篇还应鉴别用。3.然而临床上常见的邪入心包和肝风内动等均未提及,不够全面。本篇有一定价值,但体系零乱,临床虽有参考价值,实用无多大意义。一、厥阴病纲要(326条)(只适上热下寒证提纲)——蚘厥证有消渴—水不涵木、木火燔炽、胃津耗损气上撞心——肝气上逆犯胃上心中疼热——肝火上逆犯胃热饥而——胃热熏灼犯胃不欲食——肝气束脾、脾寒不运下食则吐蛔——胃中空虚、中寒蚘动寒蚘闻食臭出、随食上串下之利不出——误下脾伤气陷,滑脱不止少阴寒化证阳复后肾阴不足不涵(一说)肝木病入厥阴肝木乘土胃热脾(肠)寒二、上热下寒证1、乌

7、梅丸证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提示:辨脏厥(寒厥)与蚘厥的区别及蚘厥的证治。脉微——阳虚回阳救逆厥(肤冷)——阳虚不达(厥甚)下利、恶寒蜷卧——阳虚不达四逆汤或通脉回逆其人躁无暂安时——虚阳浮越(躁动不安)心神失养脏厥脉微但欲寐脉弦紧——主痛气机上逆手足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