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统筹城乡发展中寻求增收新路

从统筹城乡发展中寻求增收新路

ID:20769602

大小:2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5

从统筹城乡发展中寻求增收新路_第1页
从统筹城乡发展中寻求增收新路_第2页
从统筹城乡发展中寻求增收新路_第3页
资源描述:

《从统筹城乡发展中寻求增收新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从统筹城乡发展中寻求增收新路金太元  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农民的增收问题,中央涉农政策的重心经历了由“三增”到“三减”的演变过程。  2000年以前,主要采取了“三增”政策:一是加快增加农业产量。针对农产品短缺问题,千方百计增加产量,农民收入随产量增加逐步提高,人均收入由1980年的235元增加到1992年的776元。二是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针对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出现增产不增收、谷贱伤农的现象,1993年起国家连续3年提高农产品价格,价格增幅达40%,农民人均增收240元,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50元,首次实现两位数高增长。三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进入上世

2、纪90年代后期,农产品的市场需求约束日趋增大,依靠增加产量和提高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的余地有限,农民收入连续多年徘徊不前,城乡收入比达:1,退回到上世纪70年代水平,农业生产加大了依靠科技提质增效的力度,科技贡献率升至40%以上。  进入世纪之交,限于农业内部的“三增”措施效能日渐弱化,国家推行了新的三项增收措施,即“三减”政策:一是努力增加非农收入,以减农促增收。主要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鼓励农民分工分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非农收入。到90年代末,农户非农收入已超过50%,纯农户降至60%.二是逐步加强支农保护,以减负促增收。针对城乡差距继续拉大的现实

3、,中央采取积极的减负政策,并对农民实行直补,至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越过3000元大关,实现第二次两位数高增长。三是实行反哺政策,以减支促增收。针对城乡福利不平等所导致的农民“增支减收”局面,中央加大反哺农业力度,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减轻农民社会负担,取得良好的“减支增收”效果。  从“三增”到“三减”,反映了农民收入增长的阶段性变化,也反映了我国农业政策的逐步完善过程,同时表明,以农村“内源型增长”为主导的传统增收模式已近极限,必须从统筹城乡发展中寻求增收新路。  从农村内源型增长到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农村内

4、部不能自然生成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必须靠工业化推动。只有变城乡分治为城乡统筹发展,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外力推动,才能加速推进农村现代化。也就是改变传统的一元增长模式,开辟多元发展途径,依靠城乡互动建设新农村,依靠外部协同支撑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城乡共同繁荣的新农村。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赖于国家工业化进程,当工业足以支撑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有能力反哺农业的时候,农村全面发展就有了外部支撑条件,就有了现实需求与可能。新农村建设就是在这种新背景下提出来的。换言之,现阶段我国已经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  统筹城

5、乡发展,实质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它要求协调城乡利益关系。将从农业提取积累转为反哺农业,将农村服从城市转为城市支持农村,从城乡分治转为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城市带动农村、农村促进城市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它要求实现公共服务体制的重大创新。公共资源由“城市倾斜”转为“倾斜农村”,加快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使农民享有公平发展的权利和机会,同城市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与发展,建立和谐的工农关系,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它要求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别,使城乡共同走向现代化。辽宁日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