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儿童媒体识读教育发展阶段浅析

中外儿童媒体识读教育发展阶段浅析

ID:20772199

大小:41.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0-16

中外儿童媒体识读教育发展阶段浅析_第1页
中外儿童媒体识读教育发展阶段浅析_第2页
中外儿童媒体识读教育发展阶段浅析_第3页
中外儿童媒体识读教育发展阶段浅析_第4页
中外儿童媒体识读教育发展阶段浅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外儿童媒体识读教育发展阶段浅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外儿童媒体识读教育发展阶段浅析-学前教育论文中外儿童媒体识读教育发展阶段浅析文/李桂芝摘要国外儿童媒体识读教育理论经过了四个发展阶段,包括机械主义媒介教育理论、实证主义媒介教育理论、媒介宏观教育理论和协商性媒体教育理论阶段。国外儿童媒体教育研究的开端是在被动的、不自觉的社会文化道德保守力量的推动下进行的,经历了实证主义运用阶段,确立了儿童的主体地位与社会权力,在当今全球化的现实背景下,借助于网络媒介技术的发展而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文化融合主义范式。关键词儿童媒体媒体识读教育媒体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视透过荧光屏幕日以继夜地传

2、送各种信息及价值观,不但深刻地影响每位观众,更是儿童社会化学习的重要渠道之一。与其担心电视的负面影响,因噎废食地给儿童加上各种被动的媒体保护层,还不如将媒体教育观念传达给我们的下一代。正是在这一积极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国家都有意识地发展了儿童媒体教育。纵观国外儿童媒体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事实上,也是其理论框架的构建过程,对我们今天重新审视媒体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具有借鉴与启发价值。一、早期机械主义儿童媒体教育理论从19世纪20世纪之交到20世纪30年代末,西方媒体得到很大的发展,产生了万能媒体效果理论,强调信息传播完全是根据媒体和

3、媒介内容控制者的意志,以强大的力量去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指导人们的行为。这种观点不是建立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报纸、电影和电台这些新媒体的大量普及与观察的基础上,这些媒体同时也闯入了儿童日常生活和识读教育领域。与之相应的主要儿童媒体教育理论是“免疫与区辨”理论和“刺激——反应”机制。前者把媒体看作社会诸种不良影响的罪魁祸首,指责媒体“腐化了一代人”。缺乏辨别能力、易受媒体影响的儿童因为只会直截了当地接收低俗文化的影响,而成为大众化低俗报刊文化的主要受害者。为避免儿童受到“毒害”,唯有依赖教师给儿童注射“疫苗”,即灌输

4、媒体教育。这一理论主要反映在英国早期的儿童媒体识读教育中。同一时期,美国儿童媒体识读教育理论主要采用“刺激——反应”机制。这一理论机制与当时西方流行的本能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有密切关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本能心理学在美国盛行的时期,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到本能的“刺激—反应”机制的主导,由于儿童的遗传生理机制大致相同,施以某种特定的刺激便能引起大致相同的反应。因此,美国儿童媒体教育者认为面对万能媒介对传统社会文化规范的强大破坏力;儿童在获得了信息自由的同时也失去了传统的价值观和行为参照系,失去了传统社会结构对他们的保护。在这

5、种情况下,儿童在任何低俗信息面前处于被动或十分脆弱的状态。教育者有责任采取适当保护措施,以免儿童受到媒体负面影响。它采用的方法是“皮下注射法”,本质上属于机械行为主义模式,指的是儿童教育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向儿童“注射”单一的传统文化、价值和情绪信息,并得到预期的反应,以抵抗媒体的消极影响。例如国内关于电视广告霸权对幼儿不良影响的研究如是说:“电视广告除了向幼儿播放精致的有限的信息外,无论幼儿是否需要,始终把内容强加给幼儿的视觉、听觉。它们从一开始就带有强权性质,把‘你就应该如此’的理念灌输给幼儿,逐步成为一种霸权,‘操纵和

6、控制’幼儿。”这一结论的得出即是遵从了“刺激——反应”的机制。总之,持机械反应理论的学者认为,儿童对媒介信息的注意主要受媒介信息呈现的知觉特征的控制,实际上是一种习惯性的反应,例如儿童在电视机前只能产生低水平的被动加工。由此,这些学者十分强调电视节目的形式特征,因为只有新奇的形式才能吸引和保持儿童的注意,而只有对电视信息的注意才能导致对内容的理解。这种文化保守主义的媒介预防教育使儿童对信息的接受处于被动区隔的状态中,家长或者教育者既是媒体疾病的诊疗者,又是儿童媒体认知与识读方式的操盘手。儿童在这种媒体教育中实际上完全被机械本能

7、主义的暴力意识边缘化了,丧失了任何主体性。二、实证主义儿童媒体教育理论随着西方传播学对“方能媒体效果”研究转入实证探索之后,西方儿童媒体识读教育理论的发展也逐步实证化了,其标志是20世纪30年代早期美国“潘恩基金会”(PayneFund)的一系列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关注电影对儿童和年轻人影响力的问题,例如1938年普林斯顿大学关于CBS科幻广播剧《星球大战》事件的调查研究。这一研究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主要集中在使用电影和其他媒介达到计划中的说服影响和通识教育的可能性。尤其是当电视在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普及开来后

8、,这类研究主要集中于电子媒介对儿童可能造成的伤害性效果,例如20世纪60年代罗尔瑞媒介与暴力研究。这一时期儿童媒体识读教育主要以美国模式为典范,主要特点是对主观的万能媒介效果理论寻找客观的实证评判依据,人们开始从动机与需要的角度实证分析媒体与受众的关系,教育领域对大众媒体、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