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悲剧命运知多少?

吴三桂悲剧命运知多少?

ID:20772778

大小:33.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16

吴三桂悲剧命运知多少?_第1页
吴三桂悲剧命运知多少?_第2页
吴三桂悲剧命运知多少?_第3页
吴三桂悲剧命运知多少?_第4页
吴三桂悲剧命运知多少?_第5页
资源描述:

《吴三桂悲剧命运知多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吴三桂悲剧命运知多少?吴三桂悲剧命运知多少?吴三桂悲剧命运知多少?吴三桂悲剧命运知多少?吴三桂悲剧命运知多少?吴三桂悲剧命运知多少?吴三桂悲剧命运知多少?吴三桂悲剧命运知多少?  无论对于东西方历史,1644年都可谓决定命运走向的一年。在英格兰,克伦威尔指挥的英国国会军在7月2日于马斯顿荒原一举击溃王军,这次转折性的胜利导致5年后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查理一世走上了断头台。万里之遥的中国,史书上这一年纪年有崇祯十七年、永昌元年、顺治元年,此外还有一个地方政权大西朝大顺元年。《明史》记载,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国,国号大顺,改元永昌。7天后,李自成就率领百万大军出西安,渡黄河,分

2、兵两路长驱北京。此时关外满清数十年的袭掠已经让明王朝北部边防摇摇欲坠,而1641年明朝又遭遇“三百年来未有之饥荒,父子相食”的境况。1644年一年之内,紫禁城的龙椅上坐过三个皇帝,直接促成这一历史的人物,正是吴三桂。  吴三桂能够成为影响历史的人物,不得不追溯他的发迹史。其父吴襄为明将,而吴三桂在十六七岁时就应试武功并中得武举,《庭闻录》里说他“自少为边将”。他的教生陈邦选也说他“少年悬印”。史书说吴三桂勤于读书习武,“终日无惰容”。他年少读《汉书》,被“仕宦当作执金吾,取妻当得阴丽华”这两句话深深打动。不过李治亭认为,吴三桂能够迅速升迁,乃由于他家与关东豪族祖大寿一家有亲戚关系。  吴三

3、桂的家庭背景和非凡天资,终于让他在崇祯五年20岁就荣升为游击将军。虽然明清正史从无记载,但是《庭闻录》、《吴三桂记略》和《平吴录》都曾记载吴三桂“少年救父”的“忠孝”事迹,说吴三桂在数万清军的围困中,率数十家骑出城成功救父并受伤。李治亭说,如果这一历史属实,那应该是在崇祯三年,皇太极第一次率领大军绕道蒙古入关,祖大寿应朝廷之命支援,在建昌与皇太极部相遇。当时吴三桂父亲吴襄率骑兵侦察被清军围困,吴三桂此举可以说无愧“忠孝”二字。  自努尔哈赤起兵反明、高迎祥、李自成起兵举义后,明朝的精兵良将已经在长期战争中丧失殆尽,最优秀的军事人才在崇祯皇帝的猜忌和文臣党争中也逐一凋零。然而吴三桂却是一个例

4、外。崇祯四年,吴襄在皇太极于8月发动的大凌河之役中,在增援大凌河战斗中因逃跑而导致全军溃败,遂被削职,但吴三桂仍然被朝廷留在军中供职。《明清史料》记载,崇祯十二年,吴三桂在27岁时被任命为宁远团练总兵,至此效力朝廷更倍于前。在次年五月与清兵在杏山的遭遇战中,吴三桂一得到警报,立即出动3000人马“长驱直过杏山”,“与贼血战”。最后他奏报战斗“大获全胜”。  《明史》这样记载了此后的松山、杏山战斗中,吴三桂部“胆勇倍奋,士气益鼓”,“凡三战,松山、杏山皆捷”。在锦州被围之际,吴三桂在众运粮官“惊心奴儆”的情况下,亲自“督运米车”,成功躲过清军的监视,在春节期间将粮食运入锦州。《明档》记载他自

5、当总兵后“忠可炙日,每逢大敌,身先士卒,绞杀虏级独多”。  然而在决定明清战争命运的松山决战中,吴三桂前后表现却判若两人。在初战中,洪承畴在小胜后上报朝廷的奏章中称赞:“吴三桂英略独擅,两年来,以廉勇振饬辽兵,战气倍尝,此番斩获功多。”然而在此后决战中,他却未能和主帅兼老师的洪承畴同命运,反而擅自撤逃。尽管他布置有方,成为战争中损失最小的一部,以至清太宗赞叹他:“吴三桂果是汉子!得此人归降,天下唾手可得矣。”然而无论如何,一向被明朝视为“敢战”的他在决战中逃之夭夭,李治亭认为实在“难以解释,而最终他竟没有受到朝廷处罚,也同样令人意外”。  吴三桂父亲吴襄说,他们父子有家丁三千人。在决战中自

6、率部署逃跑,因此李治亭认为,惟一可能解释,是吴三桂为保存自身性命和自家的军事实力。他认为,“以祖大寿和吴三桂为代表的关外豪族,凭借自身军事实力,才成为明满清廷都全力争取的力量”。这也是吴三桂几乎从来没受到猜疑极重的崇祯惩罚的原因。李自成东渡黄河向北京进军后几天,崇祯就曾在德政殿召集大臣商讨调吴三桂入关事宜。其时崇祯征召全国兵马“勤王”,几乎无人响应,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是朝廷惟一能够调动的机动力量。  正当崇祯皇帝和大臣们为了避免承担失地的责任相互推诿时,吏科都给事中吴麟征不畏崇祯可能“事定以‘弃地’杀我辈”的危险,强调了将吴三桂撤离宁远的重要性:“……吴三桂勇将益收用,委之敌人。”此后他更

7、再次上书,指出,“边臣不可令有惧心,尤不可令有死心。臣读三桂疏,言切情微,若有格格不忍言之意。臣知其有惧心……”其实当时吴三桂给崇祯的上奏,已经显示他主张从宁远撤退的意思。  然而受封“平西伯”的吴三桂接到勤王的圣旨,从驻守的宁远到山海关一百二十公里距离,竟走了八天。此前金军入侵北京周边时,镇守宁远的袁崇焕为解金兵之围,曾以精锐昼夜兼程赶赴北京。而此次吴三桂却“迁延不急行,简阅步骑”,然后才亲率精兵殿后,这其中有没有政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