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实如丹”的商榷

荔枝“实如丹”的商榷

ID:20779096

大小:2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6

荔枝“实如丹”的商榷_第1页
荔枝“实如丹”的商榷_第2页
荔枝“实如丹”的商榷_第3页
资源描述:

《荔枝“实如丹”的商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荔枝“实如丹”的商榷  李军重庆市37中学一部  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用不足百字的笔墨便生动形象地给我们描绘出荔枝的树、花、果、味,故历来为名家推崇。但从说明文的角度来看,文章本身以及《教师教学用书》在对本文的理解上有几个地方值得商榷。  首先,许多教师都已发现了,在说明顺序上,文章从树形写到花再写到果,从整体到局部,符合人们观察、认识事物的习惯。但作者在详写荔枝的果实时,先说它“实如丹”,“朵如葡萄”,这是写果实的外形;接着马上说它“核如枇杷”,写果实的最里层;然后才说它“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这样的顺序就让人犯疑了。因为总的来说

2、,这几句是按从外到内的顺序来写的,所以,就应该把“核”放到“瓤肉”之后。这样,改后的文章才更具典范性,才更能让学生在品味文章的同时学习到写作说明文要讲究合理顺序的知识。  其次,本文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打比方。在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时候,一定要恰当,两者之间要有极为相似的可比之处才能起到说明作用,否则适得其反。缯是一种丝织品,光滑细腻,而荔枝的外壳却粗糙不堪,有龟甲状纹,生物学上称其为“瘤状纹”,两者相去甚远,但作者却硬把它们拉郎配,明显不妥。  其三,也是我主要想说的一点,就是对“实如丹”一句中“丹”字的理解。  《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卷》是这样

3、描述荔枝果实的:“……卵圆形至心状圆形,色泽鲜艳,微红至紫红,有甲状纹……”  《教师用书》把“丹”理解为“朱砂”,因此这一句就译为“它的果实像朱砂一样呈现红色”。这与我们生活中的荔枝是吻合的。但作者紧接着又说它“核如枇杷,壳如红缯”,再次提到它呈红色。如此短小的篇幅,居然接连两次费笔说明荔枝的外部颜色,真的值得如此  唆?我觉得作者在这里并不是想说它的颜色,而是在说明荔枝的形状。  “丹”有三个义项:丹砂,朱砂;红色;古代方士用丹砂丹汞炼制的所谓“长生不老”药。我们该选哪个义项呢?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是以追求长生不老的信仰为核心的宗教,而炼制

4、丹药则是他们走向长生不老的终南捷径。唐朝时道教可谓极盛,曾被奉为国教,它得到皇帝的支持,受到特殊的恩宠。可以说,唐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也就是中国道教从发展走向鼎盛的灿烂时期。炼丹术在帝王的支持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白居易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丹药的影子,他把荔枝的形状比作丹药也就自然在情理之中了。  《西游记》第五回“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孙悟空面对太上老君的仙丹,说道:“今日有缘,却又撞着此物,等我吃他几丸尝新。”用的量词是“丸”,这就表明,一般情况下,丹应是呈丸状,即“小而呈球形”。在相关影视作品中,丹的形状也通常如此。  因此,我认为

5、作者说它“实如丹”,“朵如葡萄”,是指荔枝的外形似丹药,呈丸状,而且果实像葡萄一样,会聚成一簇一簇的。这样,既对个体荔枝果实的形状作了描述,又说明了群体荔枝果实生长的特性,而且,与后文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由外而内,互为补充,一脉相承,将荔枝说明得清楚透彻。  白居易,一代文学大家,小小的败笔自然是瑕不掩瑜,但对于中学生来说,尤其在学习写作说明文的时候,我们教师不得不给指出来,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进步。以上仅是我的个人之见,有不妥之处,还请大家指出,共同商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