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与天主教的相遇(天主作客盐田仔-香港西贡盐田仔

客家人与天主教的相遇(天主作客盐田仔-香港西贡盐田仔

ID:20813101

大小:84.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16

客家人与天主教的相遇(天主作客盐田仔-香港西贡盐田仔_第1页
客家人与天主教的相遇(天主作客盐田仔-香港西贡盐田仔_第2页
客家人与天主教的相遇(天主作客盐田仔-香港西贡盐田仔_第3页
客家人与天主教的相遇(天主作客盐田仔-香港西贡盐田仔_第4页
客家人与天主教的相遇(天主作客盐田仔-香港西贡盐田仔_第5页
资源描述:

《客家人与天主教的相遇(天主作客盐田仔-香港西贡盐田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客家人與天主教的相遇(天主作客鹽田仔-香港西貢鹽田仔百年史蹟,頁223-35)夏其龍最初與天主教相遇的客家人是誰?在那裡?為何?由於缺乏有關的文憲這些問題都不是本文所能回答的。但從歷史上曾存在不少天主教客家村落這事實來推算,他們的相遇總是曾發生過的。客家人方面,他們的成為客族、其客語來源、地域分佈、甚至客家的定義,都是學術上曾熱烈討論的話題。客家研究學者羅香林認定客族的大遷移,自兩晉永嘉之亂(311年)起,經歷唐代、兩宋、清初至近代共五次。1亦有論者再推前到秦始皇為統一全國所派遣到粵北的大批軍民才是

2、第一次的遷移。客家人的分佈地區,以廣東東北部,江東南部,及福建西南部一帶最為集中;這三個區域,實際上是連在一起的,可統稱為「粵贑閩邊區」,為清一色之客家居住地區。在這個邊區,嘉應所屬梅縣、興寧、五華、平遠、蕉嶺五縣,地處韓江上游,與潮汕地區相鄰接,地勢衝要,因有韓江舟楫之利,交通較為方便,無論商賈經商,文人就學應試,都無多大困難,所以人口密集,文物富盛,一向被視為客家人的中心地區。2十九世紀中葉,洪秀全(1814–1864)在客族地區發起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以西方宗教意念組織「拜上帝

3、會」建立政權,其中天翼王石達開(1831–1863)、南王馮雲山(1822–1852)、北王韋昌輝(1823或1826–1856)、東王楊秀清(1821–1856)都是客家人。百辭莫辯地,這事件使客家人與政治鬥爭及西方宗教,掛上了密切的關係。其後,咸豐、同治年間在廣東四邑的土客械鬥(1855–1867),更突出了客家人作為後住民與本地的先住民之間的經濟利益及文化衝突。3鄭德華的博士論文指出參與土客械鬥的客家人中滲有太平軍餘部,所用武器包括紅毛槍、大砲、地雷。這更顯得客家人與太平天國及西方的聯繫。械鬥

4、後,客人部份遷回嘉應、潮州、惠州,部份遷至廣西、雷州、海南,或東南亞、美洲等地。4由於這場械鬥中,客家人失利,加重了他們向外尋求保護的迫切性。除了華人一般的刻苦耐勞、剛健團結、崇拜祖先,這些質素外,客家人作為地域內的後住民,在社會、地理、經濟上都往往處於邊沿地位,他們重視教育及離鄉遠赴海外謀生,使他們更能與西方傳教士建立起關係。方宗熹更形容客家人為東方的猶太人一般到處為家。5首先,有關重視教育方面,客家人由於要在瘦瘠的山區居住,為求跳出務農劣境而找出生路,他們對下一代的教育特別著重,希望藉此建立較安

5、穩的生活。帝制時代的科舉吸引客家子弟考取功名,清末廢除科舉後,他們便努力入學校接受新式教育。傳教士在客家地區開辦學校作為傳教的第一步,正配合客家人的需要。6客家的傳統由婦女負起農耕的任務,就是讓客家男子專心讀書求取功名。當科舉制度在清朝末年(1905年)被取消後,促使子弟入學校讀書便是為了融入新時代,增強在城市求職的本錢。客家人也是藉著教育水準的提高,增加向外的流動性。客家人本來向外流動的能力很高,加上天主教會與世界各地的緊密連繫,他們很容易藉著傳教士的轉介或推薦,移居外國。7所以傳教士辦學正好把傳

6、教的目的和客家人的需要配合得天衣無縫。8事實上,在華南族群中,客家人被譽為富有活力和高度智慧,教育機構之多,管理之好,皆優於其他地區。9西方傳教士在客家地區辦學,最能配合他們的要求。教會在傳教過程中,很注重興辦學校,傳授宗教和一般的科學文化知識,在清末民初的教育中佔據重要的地位。10傳教士重視建立學校為教友提供天主教教育。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藉著天主教學校,製造一些接觸非教友學生及家長的機會。11其次,遠赴海外謀生方面,客家人要衝出山區,向外發展,所以往海外謀生的客家人很多。外來的新事物亦隨著回鄉的客家

7、人而被吸納。客家人自明朝中葉起,逐漸向海外發展。一方面由於人口膨脹,需要向外轉移;另一方面,東南亞被西方殖民者征服後,亟需吸收勞動力來發展其殖民經濟。12於是客家人也緊隨福佬人和廣府人之後,開始向東南亞拓殖。13太平天國運動和廣東“土客大械鬥”失敗後很多客家人被迫前往海外謀生。14清末年間,每年移民多達五萬。他們移民至新加坡、婆羅洲、爪哇、蘇門答臘,以及南太平洋其他島國。15客家人大量出洋亦基於國內政策的改變,光緒《嘉應州志‧禮俗》中的記載:『自海禁大開,民之趕南洋者如鶩。始至為人僱用,遲之又久,囊

8、橐稍有餘積,始能自為經紀,其近者或三四年,五七年始一歸家,其遠者十餘年二十餘年始一歸家,甚有童年而往,皓首而歸者。』16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攻陷北京,逼迫清朝政府簽訂《續增條約》(通稱北京條約),其第五款規定:『凡有華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國所屬各處,或在外洋別地承工,俱准與英民立約為憑,無論單身或願攜帶家屬一併赴通商各口,下英國船隻,毫無禁阻。』17綜合來說,客家人出國的原因不外政治迫害、建制壓迫、生活貧困、逃避“壯丁”、隨夫出洋、繼承遺產、留學定居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